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刘禹锡诗鉴赏(3)

刘禹锡诗鉴赏(3)

浏览次数: 604次| 发布日期:03-09 14:22:52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刘禹锡诗鉴赏(3),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九辩》中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 、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 ,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诗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说明这个命题,他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这两句诗意境开阔 ,情调昂扬 ,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读这两句诗,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这是一首七绝小诗 。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秋色宜人,可以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 ,这样,无论是物是人,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这种写法 ,既是以偏概全 ,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炼,而艺术效果极佳。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
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 )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 ,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 。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头两句用简洁的文笔,描写看花归来的情景:暮春三月里的一个晴和日子 ,在京城大道上 ,尘土飞扬 ,原来是看花的人们正在归来 ,一路上,人喧马嘶,人们都在说着看花的事情。短短两句,就把看花归来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描绘了出来。
后两句点题,指明是去玄都观看桃花,并且指出这些桃花都是我刘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粗粗一看,这首诗写的是观花所见所感,并无深意。实际上,该诗用的是比体,诗人别有寄托,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 玄都观 ”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虽然眼前红极一时,但这只不过是象桃花一样 ,好景是不长的。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 ”,言外之意是:要不是永贞革新失败,我们革新派人士不被贬出京的话,你们这些新贵是爬不上去的 。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使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执政者很不高兴,于是没过儿天,诗人又被排挤出京,被贬逐到比朗州更边远的连州去作刺史。计诗人到京,仅一个月。但诗人是无所畏惧的 ,正如他的战友柳宗元所说的“ 自取之 ”,就是说,诗人明知道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惧。从这里,可见诗人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此诗表现手法很高明 ,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 。“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喧马嘶、络绎不绝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再游玄都观
并 引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 ,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 ,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 ,如红霞,遂有前篇,
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
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
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三年二
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比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在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被召还京,写下了前一首游玄都观诗。由于语含讥讽,触怒了当权者,又被贬出京,到连州去作刺史。十四年后,由于宰相裴度的荐拔,他再回京城长安,重游玄都观。抚今追昔,无限感慨,于是,又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诗。
此诗是前一诗的继续,诗人有意旧事重提,借再游玄都观一事,对政敌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前诗一样,用的仍是比体。先从表面上看。头两句描写的是玄都观的落败景象:玄都观广阔的庭院中,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红极一时的千数桃花,已荡然无存 ,点缀春光的是一片黄色的菜花 ,游人绝迹,景象凄凉,与昔日的繁荣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两句抒发感慨 。诗人由“桃花净尽菜花开 ”,联想到当年的种桃道士,他到哪里去了呢?可是,前次游观看花题诗,因而被贬南荒的刘郎,现在又回到京城,并又旧地重游了。言下有无穷的感慨,但诗人却是自豪的。
再就其寓意看。诗中仍以桃花比新贵,以种桃道士比作当年迫害王叔文、贬黜作者和柳宗元等人的当权者。当年新贵也和红极一时的桃花一样,也都“净尽”了,炙手可热、得势一时的当权者,也不知“归何处”了,玄都观的游人也绝迹了。诗人也想到了自己 ,十四年前就因看花题诗被逐出京 ,远谪南荒十四年,这十四年中 ,人事沧桑,光皇帝就换了三个,朝政翻覆无常 ,政治斗争一直没有停息,此起彼伏,真是不堪回首。虽然这样,诗人还是胜利地回到了长安 ,又旧地重游了。“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充满了自豪感。
此诗通过玄都观的盛衰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当年显赫一时的官僚权贵们的厌恶和蔑视之情,对他们一个个进行了挖苦和嘲笑,这说明诗人并不因十四年前写了前诗被排挤出京而有所懊悔和畏惧,相反,他又继续战斗 ,挥笔写下了这首毫不妥协的诗篇 ,并在“引”中说:“以俟再游”,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执政者看了这首诗及序后,更不高兴,因此,诗人又被派到东都洛阳做了太子宾客这样的闲散宫职。由此可见此诗的战斗作用。
两首游玄都观的绝句 ,都写得相当尖锐 、泼辣,嬉笑怒骂,酣畅淋漓,讽刺深刻。白居易曾给刘禹锡的诗作序 ,称他为诗豪,赞评说:“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虽是论诗,实在也是对诗人人格的品评。由此观之,此评不差。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 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 ,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里选二首赏析。先看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 ,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 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 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 ”,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1] [2]  下一页


刘禹锡诗鉴赏(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