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高适诗鉴赏(7)

高适诗鉴赏(7)

浏览次数: 336次| 发布日期:02-26 02:41:0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高适诗鉴赏(7),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 。《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 ”,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 ,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 ,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 ,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 、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 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捨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指杜甫,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 ,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群。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得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 。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落到成都,高适赋诗慰问,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 ,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相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作了这诗,寄往成都草堂。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转韵,开始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就开门见山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角度说,也是从杜甫角度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就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却更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 ,感情是复杂的。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随波逐流、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换用仄声韵,与内容十分协调。“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当时国家多难,战争不断,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立功业,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仍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强大,就连蜀中局势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就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在《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写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可见他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不能相见,明年又身在何处,谁能预料呢?结句:“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是写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 ,哪里料到今天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在宦途风尘之中衰老呢?“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是说自己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回处飘泊流离的友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尽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贯穿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 ,恰当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实为:一篇佳作。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高 适
还山吟,
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
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
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
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
梦魂可以相周旋。
 “沈四山人”指唐名士沈千运,吴兴(今属江苏)人,排行第四,又号“沈四逸人 ”。天宝年间,屡试不中,曾干谒名公(见《唐才子传》),历尽沉浮,饱尝炎凉,看破仕途风尘,约五十岁左右隐居濮上(今河南濮阳南濮水边),躬耕田园。
约于天宝六年(747)秋,高适游历淇水时 ,曾到濮上拜访沈千运,结为知交,有《赠沈四逸人》叙其事(见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这首送沈还山的赠别诗,以知交的情谊,豪宕的胸襟,洒脱的风度,真实描绘沈千运清贫孤苦的深山隐居生活,赞美他的清高和隐逸志趣。诗的兴象高华,声韵悠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美感。
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 ,天高地远,沈千运即将回到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好友分别,不免感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的理解和尊重。在封建社会,仕途通达者往往暮年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又另当别论。诗人赞赏他是看透了人生一世的情事,在艰苦的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安贫乐道。山石流泉淙淙作响,如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把沈比作汉代真隐士韩康,风趣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何有孤独之感呢?由此可见两人相交甚深。最后,诗人用身、魂在梦中交谈的奇异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世说新语·品藻》记载,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曾要与殷浩比较彼此的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显然,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 ,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奇特的想象,结束全诗,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1] [2]  下一页


高适诗鉴赏(7)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