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鉴赏(7)
浏览次数: 542次| 发布日期:02-26 02:41:0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刘禹锡诗鉴赏(7),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把笔触从秋空中的“ 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 、“归思方悠哉 ”的“楚客”,由远而近 ,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 、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 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 孤客”所“闻”。这里 ,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 》诗 ,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 ”,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 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 ”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鍈在《 诗法易简录》中所说 ,“为孤客传神 ”的正在这两个字,使“ 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 ,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 ”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 ,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 、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堤上行三首
(其一、其二)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
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
水流无限月明多。
《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 、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 。“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 ”字 ,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 、争渡的人群 、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 ,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 :“《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 。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 ,自然会惹动自身的“ 情”与“怨”的,这也是“ 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 ”是写眼前所见之景 ,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 情”与“ 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 )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刘禹锡诗鉴赏(7)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把笔触从秋空中的“ 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 、“归思方悠哉 ”的“楚客”,由远而近 ,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 、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 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 孤客”所“闻”。这里 ,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 》诗 ,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 ”,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 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 ”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鍈在《 诗法易简录》中所说 ,“为孤客传神 ”的正在这两个字,使“ 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 ,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 ”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 ,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 、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堤上行三首
(其一、其二)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
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
水流无限月明多。
《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 、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 。“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 ”字 ,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 、争渡的人群 、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 ,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 :“《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 。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 ,自然会惹动自身的“ 情”与“怨”的,这也是“ 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 ”是写眼前所见之景 ,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 情”与“ 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 )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刘禹锡诗鉴赏(7)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