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鉴赏(5)
浏览次数: 535次| 发布日期:02-26 02:41:0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牧诗鉴赏(5),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 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
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
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
千首诗轻万户侯。
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载:“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乃为诗曰:睫在眼前人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可知此诗系有感于白居易之非难张祜而发。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请他贡举自己去长安应进士试。白居易出题面试,把张祜置于徐凝之下,使颇有盛名的张祜极为难堪。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会昌五年(845)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契。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诗人把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与对张祜的同情、共勉和敬重,非常巧妙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众多的感叹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 。“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 ”。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楚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涂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路旁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 。翠峰依旧 ,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 。“芳草”又是贤者的象征 。《楚辞·九章·思美人》云:“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即以之比有德君子。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绪活泼,宛转关情。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 。“道非身外 ”,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这是故作理趣语,来安抚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样。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 。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 ”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谨严。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呢?
这首诗结响遒劲,由后向前,层层递进,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繁的感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风骨铮铮,穷极变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其一)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标明“ 偶题 ”,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 ,构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出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 ”,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惬意的。地点是“溪桥上 ”,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 ”,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致,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 ”,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 ”;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 ,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全部的明快,而是略带暗淡;诗篇的情调不是完全开朗,而是略带感伤。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望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画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飞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相比之下,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 》),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 、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 。风荷原本无情 ,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 ”、“回首”之状,感到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现,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并赞叹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 :“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 。”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他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衰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斥,出为外官,壮志难酬,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仿佛也充满着哀愁。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诗,把读者引进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 、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勃勃、纷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使人好似看到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 ”,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 ”,描绘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 ”,虽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赏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本,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 ”,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互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 ”,明点绿、红两色 ;“菱”、“浮萍”、“莺”、“蔷薇 ”,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皆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绘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 ,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 ,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迷人。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使之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 ,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辅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这首诗通篇写景 ,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 ,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者,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引发许多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 ,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言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杜牧诗鉴赏(5)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 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
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
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
千首诗轻万户侯。
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载:“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乃为诗曰:睫在眼前人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可知此诗系有感于白居易之非难张祜而发。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请他贡举自己去长安应进士试。白居易出题面试,把张祜置于徐凝之下,使颇有盛名的张祜极为难堪。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会昌五年(845)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契。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诗人把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与对张祜的同情、共勉和敬重,非常巧妙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众多的感叹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 。“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 ”。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楚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涂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路旁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 。翠峰依旧 ,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 。“芳草”又是贤者的象征 。《楚辞·九章·思美人》云:“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即以之比有德君子。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绪活泼,宛转关情。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 。“道非身外 ”,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这是故作理趣语,来安抚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样。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 。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 ”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谨严。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呢?
这首诗结响遒劲,由后向前,层层递进,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繁的感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风骨铮铮,穷极变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其一)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标明“ 偶题 ”,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 ,构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出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 ”,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惬意的。地点是“溪桥上 ”,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 ”,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致,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 ”,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 ”;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 ,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全部的明快,而是略带暗淡;诗篇的情调不是完全开朗,而是略带感伤。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望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画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飞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相比之下,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 》),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 、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 。风荷原本无情 ,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 ”、“回首”之状,感到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现,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并赞叹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 :“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 。”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他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衰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斥,出为外官,壮志难酬,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仿佛也充满着哀愁。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诗,把读者引进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 、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勃勃、纷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使人好似看到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 ”,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 ”,描绘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 ”,虽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赏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本,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 ”,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互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 ”,明点绿、红两色 ;“菱”、“浮萍”、“莺”、“蔷薇 ”,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皆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绘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 ,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 ,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迷人。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使之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 ,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辅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这首诗通篇写景 ,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 ,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者,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引发许多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 ,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言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杜牧诗鉴赏(5)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杜牧诗鉴赏(3)
- › 杜牧诗鉴赏(4)
- › 杜牧诗鉴赏(5)
- › 杜牧诗鉴赏(7)
- › 杜牧诗鉴赏(8)
- › 杜牧诗鉴赏(9)
- › 杜牧诗鉴赏(10)
- › 杜牧诗鉴赏(2)
- › 杜牧诗鉴赏(6)
- › 杜牧诗鉴赏(1)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