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漫谈老子与庄子

漫谈老子与庄子

浏览次数: 961次| 发布日期:08-25 01:56:3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漫谈老子与庄子,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漫谈老子和庄子。先说一下为什么要把老子和庄子合在一起讲。老子与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一晚上单讲任何一位都完全可以,就象前不久有一讲 漫谈孔子 ,我们也可以单讲老子。但是把老子和庄子合起来讲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老庄是不可分的,没有庄子,老子的影响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后来的道家文化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当然,单讲庄子也不好,因为原创性的想法是老子提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两位古代哲人合在一起讲。

  先讲老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略早于孔子。孔子的生卒年大致是公元前 551 年到479 年,老子比他早一些,《史记》里说到过孔子在西周向老子问礼,那好象是向前辈请教的意思,所以老子大体上是公元前6 世纪的人。公元前6 世纪,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出了两个大人物,老子与孔子,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思想纪元。公元前 6 世纪很特别,同样在这个世纪,印度出现了佛祖,就是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泰利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这些哲人,泰利斯稍早一些,这些人开创了古希腊哲学传统;犹太出现了先知运动,这个运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出现了耶稣;古代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他是拜火教的创始人。所以公元前6 世纪很有意思,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有一个重要地位。本世纪有一位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提出来公元前 6 世纪(包括前后的几个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直到今天。 轴心时代 这个概念现在在西方学术界很流行,西方学者喜欢搞 轴心时代 的比较文化研究。他们讲到 轴心时代 的中国文化时,就喜欢讲老子和孔子,有时候是两个人一起提到,有时候只讲老子。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学者对老子的兴趣比对孔子的兴趣要更大一些。

  老子这个人和他写的这本书都有点神秘。我说他是公元前 6 世纪的人,实际上有关他的生平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少。《史记》里面关于老子有一个传,讲得很简单。这个传是这么说的: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河南,姓李名耳,他后来做了周的史官,叫守藏室之史。老子在做史官的时候,纵观天下大势,觉得天下事已无可挽救,政治上无可挽救,于是决定归隐。在归隐的路上经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员知道这是一个大哲,这个大哲从此就要消失了,就请他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于是老子就为这个守关的人写下了 道德之意 五千言。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守关的人,我们现在连《道德经》也看不到。老子写完《道德经》以后,就从此消失了,世人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史记》中这个老子的传,后来学者争议很大,有人觉得不太可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记述的历史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史记》中也有一些古史记载与史实有出入,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老子这个传,司马迁自己说的就有点含糊。在写完这个传以后,司马迁又说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楚国人老莱子,也曾经著书谈 道 ,还有一个是孔子死后一百多年,有一位周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司马迁说,也可能这两个人是老子,也就是说写下《道德经》的那个人。然后司马迁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世莫知其然否 ,就是说,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是搞不清楚了。司马迁写史书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他用很长时间收集史料,凡在文献档案里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他就实地考察,如老子、屈原、刘邦、韩信等,他都到他们的故乡去实地考察当地的故老,书面的资料加故老的传闻他都弄得很清楚。就我的印象,只有老子他才讲过 世莫知其然否 这样的话,别人他有时写得很简单。如墨子他就只说过一句话,墨子是什么时候人,但也没有说有三个墨子。司马迁说有三个老子,可见到了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带有一点神秘色彩了。到了近现代, 五四 以后,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由梁启超牵头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际上古代老聃这个人与我们今天看到《老子》这本书的作者实际上是两个人。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他认为出得很晚,他估计是在战国后期。他的这个说法影响很大,顾颉刚等很多学者也附和赞同。他们认为《老子》这本书出得很晚,理由就是《老子》这里边有的话,春秋时候的人说不出来,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只有少数人坚持传统的说法,象胡适。三、四十年代压倒一切的说法,就是老子不是道家的创始人,即《老子》这本书不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献。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有重大发现,挖出了女尸、玉衣和帛书。帛书就是西汉初年写在绢帛上的文献。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解读出第一批,其中有汉初人抄的《老子》两种,现在叫做帛书甲本和乙本。那么根据帛书甲本和乙本就把老子是汉代人的这种说法推翻了。帛书里还有一些其他的道家文献,根据综合研究,多数学者又重新回到当初原始的观点,即《老子》这本书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献。司马迁写的第一个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将来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现在大家认为情况就是这样子的。先秦诸子中有很多如孔子、墨子等,他们的生卒年我们也搞不清楚,但没有哪一个象老子这么模糊。老子这个人比较神秘,他的书也特别神秘。这本书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他提出一个 自然之道 , 道 这个概念影响特别大。但是 道 到底是什么?五千言里所述非常难读懂。如果没有道家后来的文献,象《管子》、《庄子》、《淮南子》,我们甚至没有办法来理解老子这个 道 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就我个人,我觉得我是读了后来的道家文献,包括魏晋时候的文献,回过头来看老子,才模模糊糊看懂老子的 道 究竟是什么。因为他所讲的东西对后来的人思想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且形成了第二批的思想产品。对同学们而言,五千字并不是很长,但若是你自己读,可能搞不懂他讲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下面我来讲讲结合后来的道家文献,老子的 道 大概有下面几个意思。第一,老子讲的这个 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是从道产生出来的。这个说法现在很多学者很重视,一谈老子之道就讲这个,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见解。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人谈到天地起源、万物渊源,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宇宙学这种问题,很了不起。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想法实际上同老子的出生地以及后来的隐居地、江淮流域的女阴信仰崇拜有关。如果要看天地起源的说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所以这个说法没什么了不起。而且老子这个想法有点神秘主义,他有时候把 道 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实际上就是比拟于女性的生殖器,宇宙的产门。天地万物都从这个看不见的空洞里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这个思想并不是很深奥,没有深刻的哲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个观念同后来道家的基本原则没有多少关系。

  第二, 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法则老子认为是无为, 道 是无为的。 道 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品质。 无为 是老子思想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概念,也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什么是无为?老子几次提这样的问题:天地做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做。这是相对于人整天动脑筋、安排计划做这个、做那个来说的。天好象什么也没有做,顺其自然,但最后它把什么都做成了。他这个无为的说法实际上是对人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疑问。人是有意识的,这使人在宇宙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地位。人是有智慧的,能主动安排自己生活的这样一种生物。那么这种状况本身有什么好处?老子拿人和自然比较,觉得人的这种安排、这种智慧实际上非常可笑,非常渺小。自然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但它从来不安排,不计划,它也不想,它就自然而然地做起来了。老子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疑问,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警告。对人做事时时刻刻相信自己的理智提出一种警告。人是有为的,有为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这种聪明到最后反而把人类拖下了泥坑,这是老子提出来的思想。老子由此提出了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一个影响深远的观念,就是时时不忘以自然的存在为对照,来反省人的地位、人的困境,这种反省后来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想法,就是形成了所谓道家的传统。

  老子没有停留在抽象地谈天地无为,他还由天地无为的自然法则进一步谈到政治问题,老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政治概念,叫作无为而治。一个好的政治安排应该是怎样的?老子认为应该是无为而治。这个概念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或者有一定印象。但是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仅仅看老子的话,我觉得看不懂。好象帝王可以什么都不做,好象这样国家自然而然就好了。老子是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我们后来发现老子不是这个意思,他不认为应该消灭政府,他谈到应该有个政府,但是好的政府应该学习天地无为,到最后把什么都做成了。但是我们看了还是迷惑,你怎么什么都不做就又什么都做成了呢?不懂。所以我说,如果没有后来的道家文献,老子就是看不懂。这个思想到了庄子那里,庄子干脆就说不要政府,或者说好的政治家是干什么的,就是整天游山玩水。他到野外游玩去了。但这个不是无为而治。庄子对老子的思想后来有很重要的发展,漂亮的不在这个地方。真正把无为而治发挥成一种系统思想的是一批齐国的道家人物,他们的著作很多都失传了,但有一些保留在《管子》里,《管子》里面有几篇把无为而治谈得很漂亮,也许老子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但他没有说清楚,我们是从后来的文献中反过来读才明白的。《管子》中的无为而治是什么?原来是指好的政治家应该尽量尊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制度安排,尊重民间的习俗,尊重事实。在《管子》的论述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民间生活也理解成了自然,或自然的一部分,其中也有规则,历史有规则,这个规则不是由人来安排的。由这个规则我们有了家庭,由这个规则我们有了社会,有了国家,有了国家的制度安排,所有这些安排,这些规则,它是在很长时间里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凝聚了很多人的经验,是摸索出来的,这个也是一个自然,它不是一两个聪明人坐在那里,他想,觉得现在的政治完蛋了,我现在设想一个好的制度来彻底取代它。《管子》提出一个因应之道,这就是后来无为而治最明确的一个解释。第一个因就是要尊重既成事实,不能把好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制度安排一下否定掉,凭空新想一个,这不行,你一定要根据已经形成的制度安排,然后根据时势的变化,做一些微调,这是应。什么都不动也不对。这就是黄老之学。请注意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并不仅仅是一套观念,在战国的末年和西汉的初年它变成了一套政治实践,影响很大。实际上,从战国末到西汉初,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道家里的黄老学。西汉初年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这个无为而治。关于这一段的政治我们现在研究得不够。为什么汉初 60 年一直到汉武帝出来,都是执行这个政策,就是什么都不做。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曹参做了相国之后,整天在家饮酒,汉惠帝就去拜访他,说国家这么大,你相国不管事,我皇帝怎么办。曹参说你看我跟萧相国(萧何)比怎么样?惠帝说不如萧相国。那么陛下和先帝比呢?不如先帝。先帝和萧相国制定下来的政策摆在那儿,我们不如他们,那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了,你就在家里喝酒吧。这就是当时无为而治的一个著名故事。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传奇性。当时肯定有一些很了不起的想法和做法。胡适对这一段历史特别崇拜,他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看汉初,国家的官员特别的少,军队的人数特别的少,没有警察,税收也少,整个上下和睦。他当然讲得很简单,但是有这么一点特征。汉初能够这样,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系,经过几百年战国到秦的大乱,刚刚稳定,人心思定。国家也经不起大的动荡,有这么一个背景。但可能无为而治从制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顺便补充说一下,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自由主义学派大师叫海耶克,很多人肯定知道这个人,刚刚去世,他晚年写一本书总结他一生的思想,在那本书里,他对理想型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种警告,他说在人类历史上理想型的知识分子有时是非常有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老是对人类现状不满,他觉得人类的制度不好,就要重新安排,但知识分子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是有害的,会毁掉文明。当然他实际上是在攻击社会主义。他一辈子研究经济学,他发现人类制度的一个根本保障在哪里呢?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有自发形成的经济交往活动,这种自然的活动渐渐地会形成一种规矩,即 order 。这个order 它会扩展,即扩展的秩序,最后连成一片,就是文明的秩序。他的这种思想真的有点象黄老。香港中文大学有学者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这么比较海耶克与黄老之学。

[1] [2] [3] [4] [5]  下一页


漫谈老子与庄子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庄子  老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