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老庄与孔孟哲学(三)

老庄与孔孟哲学(三)

浏览次数: 532次| 发布日期:08-13 05:32:1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老庄与孔孟哲学(三),

  (13)身之性当然也禀自天,孔子将它分为普遍的人性和个性两个层面。如“人之生(性)也直”可理解为普遍的人性,而个体的或鲁、或愚、或狂、或矜等便是个性的差异了。情欲为人所共有,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孔子并不主张不加区别地抑制它,但反对放纵利欲,强调以义为原则。

  (14)人的前途命运、生死祸福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客观规律也由天决定。对此,虽然孔子也称为天命,但孔子的天命与传统的天命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由作为形上实体的天决定的,后者是由作为人格神的天主宰的。应如何对待天命?首先要“畏天命”,其次要“知天命”。孔子是通过“下学而上达”来“知天命”的,即由形而下达形而上。

  (15)每个人从天那里禀受的一切,包括性以及前途命运、生死祸福等,是有厚薄偏全之别的。每个人的性尽管不尽一致,但与后天的习染相比,它还是相近的。此即孔子的“性相近”说。孔子没有明确讲性的善恶,但从其具体论述看,心之性为道德根据,应该是善的;至于身之性,似乎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欲)。此外,孔子还认为性是可以丧失或改变的。

  (16)孔子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虽远不及老子,但从总体上看,他却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在整个人文主义思潮的洪流中,老子哲学是以反对西周以来礼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面貌出现的,而孔子哲学则顺应了这一传统,所以更具传统色彩。孔子没有象老子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形上学体系,他所建立的是一种道德形上学,且仅为儒家形上学之初建。为仁之方是忠、恕,为礼之方是学、知;就主要方面看,仁、礼是分别由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来把握的,故从致思方式上看,孔子哲学亦圆融完满。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1)孟子哲学的出发点是解决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即主动性的内在要求(仁)与强制性的外在规范(礼)之间的矛盾。在孟子哲学中,人生观当然是儒家的,但方法论却主要源于老子;他用老子的方法来解决孔子的问题。

  (2)孔子只将孝悌之礼根植于生命之心,一般意义上的礼还具有强制性,非礼则勿视听言动。而孟子明确指出:“仁义礼智根于心”,这就将各种伦理规范都解释为心的内在要求、使之与心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告子把人的道德心理活动分为两种,一是由内心要求引起的(“仁内”),二是由外在规范引起的(“义外”)。这是一种传统观念。孟子认为,人的所有道德心理活动全部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取决于伦理规范的外在制约性。这是一种新观念。

  (3)人心之所以能够孕育出仁义礼智这些善的品格,是因为心本来就是善的。仁义礼智的端绪,即“四端”,是人心固有的,故孟子又谓之“本心”。孟子的这思想正是在老子人心论的启发下形成的。尽管他们所说的心的本然状态不同——老子认为是自然、柔弱、虚静,孟子认为是善端,但他们从人心本然状态入手来考虑问题的思路却是一致的。

  (4)孟子也象老子那样认为人心会背离其本然状态,他称之为“丧心”、“失本心”、“放心”或“陷溺其心”。人心何以会背离其本然状态?孟子认为,主要是利欲(“小体”)对心(“大体”)的破坏。在否定生理欲望方面,孟子与老子一致,反而与孔子不同;当然,在重义轻利、富民教民等方面,孟、孔还是一致的。不过,孟子没有解释如何处理“去利”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间的关系。此外,孟子还注意到环境可以导致人心背离其本然状态。

  (5)孟子完全继承了老子关于返归心之本然状态的思维方法,他称之为“求放心”。何以“求放心”?孟子提出了“思”、“学”、“自反”等方法。在孟子的言论中,“思”、“学”和仁义礼智之“智”都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日常语言的概念,第二层为孟子的哲学概念,特指对本心、善端的追求。以本心为根据判断善恶的过程,孟子称为“自灭”。“自灭”既有“反省”本心之义(此点受孔子“内自省”、“求请已”的影响),亦有“返归”本心之义(些点受老子“反者道之动”、“归根日静”的影响)。

  (6)“存心”说和“养心”说也是孟子心论的重要内容。所“存”、“养”之心为本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等本心是仁礼等品德的端绪、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孟子主张以仁礼等品行来“存心”;此外,寡欲也可“存心”。“养心”亦有两条途径。从积极的方面看,必须注意“理”、“义”的培养;从消极方面看,必须寡欲。质言之,“存心”、“养心”并无二致。

  (7)在如何“存心”、“养心”问题上,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气论,这是对老子气论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继承了老子关于气是一种使心保持其本然状态的东西、心的本然状态通过气得以实现的观点。不过,孟子不象老子那样认为气所保持的是心之自然,而认为气是一种保持心之善端的东西;孟子也不象老子那样把这种气称为“冲气”,而称之为“夜气”、“平旦之气”。此外,孟子还继承了老子反对“心使气”的思想,提出了“不动心”的观点。孟子对老子气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明确提出气为“集义所生”;二、阐明了气与心志的相互关系;三、认为气的性质“至大至刚”;四、将心中之气与宇宙之气融会贯通;五、提出了“养气”说。

  (8)孟子和告子的人性论都导源于老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心之性”的看法,告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身之性”的看法。对人性含义的不同理解,正是孟、告争论的根源。

  (9)和老子一样,孟子也把心的本然状态当作人性。鉴于仁义礼智与本心(四端)之间的关系,孟子把这两方面都当作性。孟子称性为“情”——人之实情,又称之为“才”——人之原质。孟、老仍有本质区别。首先,由于老子把自然当作人性,故性无所谓善恶;而孟子把仁义礼智及其四端当作人性,故性善。其次,老子人性论含有心之性和身之性二层,但孟子只承认心之性为人性,而把生理本能排除在人性之外,其目的在于凸现人性更本质的东西——心之性,以便把人和动物作根本区分。孟子的性善论实来自孔子的“天生德于予”。




老庄与孔孟哲学(三)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哲学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