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知识分子的人格
"萧瑟嵯峨地,牛羊樵牧登",清朝时候的文人魏源曾经在《太史公墓》中这样描述司马迁祠。那时侯,巍巍的高山下芝水潺潺东流,有牧童在山间吆喝着成群的牛羊,林子里有樵夫的身影;更远的地方,夕阳将黄河水染的通红,夏阳古渡口的摆渡人吹起了古老的号子,天地间总会有清凉而湿润的风,从烟雨迷蒙的黄河上空刮过,掠过古人来者的面颊。今天已经见不着樵夫与牧童、牛羊成群了,夏阳古渡也早已埋没在一片荒草之中,但穿过熙来攘往的芝川镇,扑面而来的仍然是带着泥土与黄沙味道的凉风 ,已经流淌了数千年的芝水环绕着的高山之上,祭奠着一个人的灵魂,这是一个被同时代世人所弃而被后世所景仰的人,是一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但其事开天辟地的人。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这是司马迁自传的开端。当司马迁带着我们难以推测和想象的复杂心情写下这个简单的句子,开始回顾他充满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坎坷与不幸的一生的时候,也许就已经确信他的《史记》必将如他所愿流传千古,却未必会料到他自己将会在历史中拥有的地位。如同养育他的高山流水一般,司马迁因为被世人所惦念,而获得了与大地、与天空一般久远广大的永恒。
以拍摄优雅而温情的时装模特闻名于世的法国摄影师让-鲁普-西弗曾说过:"如果活着的人记得他们所爱的已经死去的人,那么这些人就没有真正死去。"当清明时节司马后裔点燃祭奠的香火时,当《史记》在中学课堂里被尚且不谙世事的大孩子们大声朗诵时,当哪怕无意间来到司马迁祠的游客沿着司马古道拾级而上并累得气喘吁吁时,我们就知道他并没有真的死去,而远在尘世之外的司马迁也可以听见世人对他的呼唤。
司马迁自小便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继承父亲司马谈的事业,写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司马迁自小便在为此作着各种准备--他十岁便能诵读用大篆书写的古籍,拜当代文学大师董仲舒为师学习《公羊春秋》,拜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又在20多岁时到全国各地做学术壮游,并在汉武帝身边做官职卑微的伺卫近臣以了解朝廷内外重大事件真相。司马迁知道,选择这个事业不能给他带来世俗的荣华富贵,因为这个事业的世俗顶点便是"太史令"这个无权势的职位,但他很清楚自己别无选择。38岁的时候,一切准备就绪,他开始潜心写作《太史公书》。
但既然天降大任于司马迁,命运就不想让司马迁只承受贫寒的考验,它还要把他打入耻辱的深渊。司马迁46岁时,将军李陵因得罪国舅被诬投降匈奴,生性梗直的司马迁站出来指责国舅,汉武帝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如实记载他的父皇汉景帝和他自己的错误而怀恨在心,这次更大发雷霆之怒,将他打入天牢,当李陵在全家300口尽被汉武帝诛灭后,司马迁也被判为死刑。按照当时的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拿出大把钱财来免除一死,也可以选择以宫刑代替死刑。贫寒的司马迁拿不出钱来,只好选择受宫刑,并继续以宦官的角色在皇帝身边隐忍苟活。
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酷刑。西汉人普遍重气节、轻生死,所以很多被判死刑的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受宫刑,不愿意苟且偷生。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来说,活着所需要的勇气,远大于死去所需要的勇气。这巨大的勇气绝非来自对没有尊严的生命的留恋,而是来自生命尊严的力量。这力量和勇气,使他能够直面黑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漫天的流言蜚语、时人的嘲弄以及痛苦的人生。他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为千古绝唱《史记》。
高山仰止
《史记》固然“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开创了史学的种种先河,也堪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但《史记》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陔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陈胜曾经在田间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的时候,司马迁却对荆轲、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侠们和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不胜神往……《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清朝诗人宋湘曾经有句诗说:"史有龙门诗少陵",《史记》中所透出的民间精神,再现在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不朽诗作中,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力量源泉。
鲁迅评价《史记》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三闾大夫屈原听见这话,想必会感到很是欣慰。楚国的诗人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世俗满腔的愤怒投进了汩罗江,去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那永恒的自由和不朽的真理的时候,诗人在尘世间曾经走过的那条道路依然“漫漫其修远”,但求索者的脚步并不会止息。司马迁的脚步是当中最为响亮者之一。同样令我们难忘的是那位常常被误读、被利用和曲解的孔夫子,他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里有着同屈原类似的、以生命换取真理的悲壮气概,也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脉相承,因而司马迁在写到古代中国那些命运多桀的知识分子时总带着知己者般同情与仰慕的心情,他写到孔子时感叹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写到屈原时“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他自己更是追随先哲的脚步,把生命献于真理的祭坛,在中国知识分子为着理想而前赴后继书写的历史中留下灿烂而沉重的一笔。但司马迁远不是尾声,在他以后,犹如嵇康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后慷慨赴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真理虽然总是不断被人试图抹杀,却永远不曾被抹杀。
"高山仰止"是2000多年以前司马迁想起孔子时的感受,今天的人想起司马迁、来到司马迁祠来拜祭他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怀着"高山仰止"般的崇敬心情。穿过芝阳桥,就踏上司马坡上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司马古道,曾几何时这里是通往长安城的车马大道,来来去去的尽是行路人的匆忙身影:云游的僧人,赶考的书生,流浪的艺人,做发财梦的商人。如今的司马古道却是这般的寂寞,落满了唧唧喳喳的麻雀们,寂静得仿佛是条"悠长悠长的雨巷"。司马迁祠那一级一级的石阶或许数得尽流走的岁月,却算不清来访者的脚步。祠堂里千年的柏树发散着树木的芳香,在树的回忆中,司马迁墓从来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除了这些树们,有时候来闲逛的鸟儿们,还有谁在陪伴他呢?树们并不了解,人们在心里惦记着他,而他的生命也超越了他生活的年月,超越了整个西汉王朝,甚至超越了树木和祠堂,与伟大的《史记》一般成为永远。
站在司马坡顶,先前眼睛并不能看到的地方就在眼前呈现和展开。在我们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2000年前那个年代,20岁的司马迁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故乡出发,开始他历时10年的云游生活,那时侯的他,犹如一个现代的背包客一般,好奇地想要用巨大的热情去拥抱这个有太多未知的广大世界。多年以后,许多的未知已经知晓,许多的未知仍未可知,司马迁回顾一生时提笔写下"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读着这历尽了我们无法真的去体验的、漫长而跌荡的岁月的平淡句子,这片土地就立时有了伤感而肃穆的气氛。在天与地交汇的地方,那烟波浩淼的黄河,正平静地流向苍茫的远方。
司马迁祠:知识分子的人格
tag: 司马迁 知识分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司马迁写《史记》
- ·司馬遷
- ·司马迁祠:知识分子的人格
- ·老木你好!
-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这个世界的音乐
- ·司马迁发愤
- ·史记(作者:司马迁)(链接)
- ·司马迁和《史记》
- ·《过秦论》学练导程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着妙棋,全盘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叙得扼要,议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学习方法 积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鲁迅
-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以意逆志证以事理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
- ·读《伊索寓言》——“世界是寓言 我们
-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得
- ·读《伊索寓言》——《记钱钟书与<围
- ·读《伊索寓言》——“管锥编”有三层意
- ·读《伊索寓言》——不读《管锥编》,无
- ·读《伊索寓言》——不仅寓“言”,更是
- ·读《伊索寓言》——上世纪文坛最高公案
- ·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
- ·《兰亭集序》学练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