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小说”

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小说”

浏览次数: 173次| 发布日期:06-23 01:50:51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小说”,

      讲到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总让人想到“学人小说”这个词。所谓《围城》是学人小说,原是郑朝宗教授最早提出来的,但并未详细论证。后来,有人把此说的发明权栽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夏志清头上,实属不确。迁延至今,广大读者慑于“学人小说”一词之威严,碍于作家钱锺书学问之渊博,按照某种社会心理学之定律,不加深思,一哄而起,遂使《围城》乃学人小说之说,几成众口一词的不刊圣论。
   
      其实,所谓学人小说,并非佳话,而《围城》乃学人小说云云,更是对《围城》的歪曲。
   
      “学人小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对艺术本质的歪曲。无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只能到艺术中去寻找。从这个意义说,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不能是其他什么东西。而“学人小说”却反映出一种学术的艺术观。很显然,这种艺术观把艺术的本质和生命不是归结到艺术,而是归结到学术。衡量和判断一部艺术作品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也是看学术,不是看艺术。相应地,在它的价值体系中,也暗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学人比作家高明。类似这种到艺术之外、而不是在艺术之内寻找艺术本质的艺术观(如实证主义的艺术观),曾受到过许多批判。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歪曲了艺术的实质。但是具体到学人小说的提法,则未大见有人出来批判。其实,它与把艺术归结到社会生活、归结到自然科学等等一样,都是对艺术不够尊重的表现,都是对艺术本质的歪曲。它是扭曲的艺术本质观的表现品种之一。
   
      正因为这种艺术观歪曲了艺术的本质,所以钱锺书先生对它非常痛恨,曾给予严厉而深刻的批判。对此,郑朝宗教授的名文《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有精确拈示。据郑教授说,《管锥编》树立的第一条“新义”,就是“学士不如文人”。学士包括经生、学究、注家等等,文人包括诗人、词人、秀才、小说家、戏剧家等等。例如,《管锥编》说:“文人慧悟逾于学士穷研”、“词人体察之精,盖先于学士多多许矣”、“诗人心印胜于注家皮相”、“秀才读诗,每胜学究”、“词人一联足抵论士百数十言”、“词人妙悟可移以解经儒之诂”,等等。
   
      其实,《管锥编》的“新义”,原是《谈艺录》的“旧义”。不劳广徵,只须看《谈艺录》论钱载,钱先生痛骂“学人之诗”,即可明了。“诗”者,“小说”之对应语也。“学人之诗”如此,“学人小说”又当如何?于此可知,在钱氏的“文艺批评”中,所谓《围城》是学人小说,实等于说其是学究小说、经生小说或注家小说。这当然不是学人小说论者之初衷与本意,然其思之未审、虑之未周、论之偏枯、出语轻率,也就昭然若揭了。
   
      照老派文人的通常看法,“学”对应的是考据、记诵一类名称,既不包括以词章为外形的才性,也不同于以义理为支架的识断。所以,在钱锺书那里,“学人”的声望并不“妙”。这一点,稍读钱氏著作,就会感觉到。比如他说:经生不通艺事;经生之不晓事、不近情几如不通文理;学者如醉人,不东倒则西欹,等。而且,在他看来,假如学人小说的提法能够成立,那么,数学家小说、物理学家小说、掏粪工人小说等等也应该成立。显然,小说就是小说,不能依据社会职业的分工来归类或定性。
   
      学术的艺术观在逻辑上必然会产生混乱。所谓“作家须学者化”之说,无非是希望作家们多些学养,并非让作家们都成为学者。显然,作家就是作家,为啥偏要成为学者呢?果真成为学者,还能写出作品吗?但可笑的是,常有个别作品,一加“学人小说”之号,似乎就身价倍增,使人刮目相看。作家本人也常常不知就里,洋洋得意,俨然高人一头似的。人们似乎忘了,有几个学人会写小说?会写小说的偏要向不会写小说的靠拢,这大概也可归入“矛盾嗜好律”了。
   
      与学术的艺术观相反,钱锺书的艺术观就是艺术的。而且,他的学术观也是艺术的。艺术是他从事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看艺术,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并且从艺术的角度看学术。这样一来,事情仿佛就颠倒了,走到了学术的艺术观的反面。
   
      不错,钱锺书是学人,而且是独领风骚的大学人。钱先生的学问,堪称博大精深。时贤以此障眼,一味侈谈什么钱先生记忆力出众、阅读量惊人等等。应当说,这些全是事实,但毕竟属于迹之粗而论之浅者。钱氏学问,固大固精固深,但学问再大,在他看来,亦属记诵之事,糟粕而已。比起他的聪明,学问不过是沉淀的渣滓,至多位居第二。盖学问有魂也有魄:才情是魂,记诵是魄;气韵风致是魂,词藻材料是魄。真正的学问,精微而无形,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引多少书云云,了不起,但不是最了不起。人之读书向学,原为悟道明理。盖道之既悟而理之既明,则凡所天下之读物、凡所积累之知识,均可如梯之既上、阶之已迈,不妨舍筏凳岸、过河拆桥,弃如弊屣。古圣人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钱氏虽有学问,但由于他的艺术本体观“作怪”,最看重的,却不是学问,而别有所在,所谓“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也。钱氏最看重的,正是那“丹青难写”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一种“艺术境界”,亦即“钱氏精神”。
   
      从此出发,在处理学术与艺术关系的问题上、在小说创作运用学问的问题上,钱先生有他顺理成章的看法。《管锥编》写得明白:学问只是题材,只是材质。而造艺之高境,乃在全销材质于形式之中。明明是鹤舞,却只见舞姿,不见鹤体。“体而悉寓于用,质而纯显为动,堆垛尽化烟云,流易若无定模”,全销材质于形式之中,文成而若不觉有题材,正所谓“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在此境界,学问是何?书卷何在?乃全然不知其所之矣。小说自不妨从学问来,而小说既成,则须涤尽学问之痕迹。一旦执拗于学问,无论造艺抑或谈艺,常常迂腐不通。盖艺术之事,只问艺之精与不精,不管学之有或没有。这些道理,可以说是题中必有之义。对此,郑朝宗教授在比较钱锺书与菲尔丁小说创作的共同性时,曾得出结论,说他们两位有一个共同信念,即题材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处理题材的手腕;“如若不然,王公大人席上的牛肉和里巷贱人碗里的牛肉岂不毫无区别了?”
   
      把钱先生的理论与他的创作实践相对照(所谓用钱锺书解释钱锺书、即以钱解钱,就包含这个意思),我以为,《围城》的成就,就在于达到了“造艺之高境”,真正作到了“全销材质于形式”之中。
   
      不错,《围城》中确实有学问,而且是大学问。但是,“唯作者之谓圣”。它不是学问的展览,不是无聊的獭祭--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以创作为虐使纸墨,劳役文字,驱遣古人,胥如横暴之奴视众人也。它的学问,只仿佛蜜蜂以兼采为味:无花不采,吮英咀华,滋味遍尝,取精用弘。“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所以,不能据学问而断《围城》为学人小说。正如钱先生所说,留着披肩发的,未必就是画家;剃成秃头的,也未必就是智者。同样,不能因背伛而称谦态鞠躬、颊肿而赞贵相颐丰。在《围城》创作中,由于作者精心贯彻艺术本体观,以此为指导去处理艺术形式与学术质料的关系,所以学问完全是为艺术服务的,听从艺术的指令而受艺术的驱遣。换言之,作为本体的,是艺术,不是学问。也正因如此,学问在这里全都“化”了。既然“化”了,说它没有,也无不可。故尔,读者的学问不比钱氏大,但他的小说照样读懂。假如真的有人死心眼,在扰攘乱世无事可做,便把《围城》“所取法的西洋小说”以至“比喻的出处”一一予以“详细注释”,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倘若据此“实证”得出结论说这是一部学人小说(例如台湾周锦),则可谓误用其苦心矣。
   
      但是,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围城》中有学问,则命其为学人小说,又有何不可呢?是曰不然。但凡定义或命题,必须是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拈示,亦即对象的本质所在。定义是对象的最高抽象,是最后一句话。在它上面,再无别的可说。上文已言,学问并非《围城》之本体所在,亦非钱氏思想之依归所在,更非其本质属性所在。非其本质所在,则命其为学人小说不符合定义规则,岂待多言?人人皆吃饭,但“人”不能定义为饭桶者,以此。
   
      总之,学人小说观念,是一种以学术为本位的艺术观,是以对艺术本质的扭曲认识为前提的。它既不符合钱锺书的艺术思想,也不符合《围城》的艺术实践。钱锺书的艺术思想,完全以艺术为本位,不允许用学术或其他什么东西来侵害艺术的本体性。小说《围城》贯彻了这种思想,是钱锺书文艺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实践产品。钱锺书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学者。为了表明这一点,他甚至只承认自己是作家,而从来不说自己是学者--貌似自谦,实为自负。在他的价值系统中,作家比学者要来得高明,这又是他艺术本体观的直接反映。

[1] [2]  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小说”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小说  伊索寓言  围城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