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浏览次数: 883次| 发布日期:04-13 02:44:5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稿,因其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彩,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典范的课文,教科书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该文(以下简称译文(2))时,较原选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的课文(以下简称译文(1)),作了十多处改动。下面试作比较品赏,以资揣摩和思考。
一、辨明正误
译文(1):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译文(2):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单独地比较(1)句和(2)句,我们也许看不出所以然来,但只要看看前半句,即“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就不难感觉到,上下句内部丝毫不存在转折意味。(1)句使用“但是”一词,应该算作是一处错译;(2)句用“而”表示前后顺承,再在状语中安置“当他看到”诸字,使得前后的主体更加一致。
二、避免歧义
译文(1):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译文(2):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1)句固然可以从褒扬的角度,拿马克思和其他人比较,凸现他对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相反,如果有人硬是从否定的角度,单就马克思本人而言,说他身上“很少”能见到“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恐怕不能完全指责他是无理取闹吧——原句本身就有歧义之嫌。(2)句不仅避免了歧义,而且用“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替代“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使它看起来更匀称,读起来更爽口,听起来更悦耳。
三、明确对象
译文(1):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译文(2):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这里,作者旨在提炼马克思生前斗争的“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其中特别称道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伟绩。这层意思,(1)句作“为这一成果自豪”。“为”者,“替”也,于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这一“成果”便成了“自豪”的惟一对象。(2)句既将“成果”作为“自豪”的对象,又兼顾到其他许多成果,再使用“建树”一词,与之紧密呼应。
四、界定内涵
译文(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译文(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初看起来,“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战斗的无产阶级”之间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受“战斗着的”修饰的“无产阶级”,仅仅指这个群体中现在正在“战斗着”的人们,从时态看,是“正在进行时”。而受“战斗的”修饰的“无产阶级”,则泛指这个群体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前赴后继地从事“战斗”的人们;从时态看,它同时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内涵一下子拓展开来,从而强调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之巨大,所形成的空白之深广。
五、凸现形象
译文(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译文(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巨人,在言行上则是伟人,伟人自有他特有的禀赋和风骨。对真理,孜孜以求;对事业,坚忍不拔;对人民,充满爱心;对敌人的诽谤和诅咒,则是眼珠也不转的蔑视,除非万不得已——即敌人的诽谤和诅咒损害革命事业和革命理论的时候,才会毫不留情地反击。(2)句改“抹”为“拂”,动作的幅度更小,力度更轻,蔑视的意味更浓。“回敬”则比“答复”更能反映马克思意志之坚定,态度之坚决,从而比(1)句更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坐看云起、静观世变的伟人形象。
品读这两种译文,我们应该坚信这样一个写作的道理:词须达意,文不厌精——翻译,也应作如是观。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二中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稿,因其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彩,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典范的课文,教科书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该文(以下简称译文(2))时,较原选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的课文(以下简称译文(1)),作了十多处改动。下面试作比较品赏,以资揣摩和思考。
一、辨明正误
译文(1):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译文(2):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单独地比较(1)句和(2)句,我们也许看不出所以然来,但只要看看前半句,即“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就不难感觉到,上下句内部丝毫不存在转折意味。(1)句使用“但是”一词,应该算作是一处错译;(2)句用“而”表示前后顺承,再在状语中安置“当他看到”诸字,使得前后的主体更加一致。
二、避免歧义
译文(1):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译文(2):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1)句固然可以从褒扬的角度,拿马克思和其他人比较,凸现他对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相反,如果有人硬是从否定的角度,单就马克思本人而言,说他身上“很少”能见到“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恐怕不能完全指责他是无理取闹吧——原句本身就有歧义之嫌。(2)句不仅避免了歧义,而且用“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替代“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使它看起来更匀称,读起来更爽口,听起来更悦耳。
三、明确对象
译文(1):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译文(2):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这里,作者旨在提炼马克思生前斗争的“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其中特别称道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伟绩。这层意思,(1)句作“为这一成果自豪”。“为”者,“替”也,于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这一“成果”便成了“自豪”的惟一对象。(2)句既将“成果”作为“自豪”的对象,又兼顾到其他许多成果,再使用“建树”一词,与之紧密呼应。
四、界定内涵
译文(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译文(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初看起来,“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战斗的无产阶级”之间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受“战斗着的”修饰的“无产阶级”,仅仅指这个群体中现在正在“战斗着”的人们,从时态看,是“正在进行时”。而受“战斗的”修饰的“无产阶级”,则泛指这个群体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前赴后继地从事“战斗”的人们;从时态看,它同时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内涵一下子拓展开来,从而强调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之巨大,所形成的空白之深广。
五、凸现形象
译文(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译文(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巨人,在言行上则是伟人,伟人自有他特有的禀赋和风骨。对真理,孜孜以求;对事业,坚忍不拔;对人民,充满爱心;对敌人的诽谤和诅咒,则是眼珠也不转的蔑视,除非万不得已——即敌人的诽谤和诅咒损害革命事业和革命理论的时候,才会毫不留情地反击。(2)句改“抹”为“拂”,动作的幅度更小,力度更轻,蔑视的意味更浓。“回敬”则比“答复”更能反映马克思意志之坚定,态度之坚决,从而比(1)句更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坐看云起、静观世变的伟人形象。
品读这两种译文,我们应该坚信这样一个写作的道理:词须达意,文不厌精——翻译,也应作如是观。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二中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瑕
- › 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他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 ›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拿来主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tag: 马克思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川端康成:花未眠,思便在
- ·解读《花未眠》
- ·《呐喊》与《彷徨》
- ·永远的马克思
-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课(《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瑕
- ·北京大学喜迎百年华诞
- ·你好,汪曾祺先生
- ·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他
- ·罗曼.罗兰传闻
- ·汪曾祺冒险
- ·《宽容》序言课堂讨论
- ·品尝房龙的真正人文主义盛宴
- ·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
- ·罗曼·罗兰[法国]
- ·罗曼·罗兰
- ·罗曼·罗兰与敬隐渔
-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建议
- ·《雨巷》评论
- ·黄河简介
- ·黄河的历史
- ·黄河的传说故事
- ·《鸿门宴》读后感
- ·荷花淀研究性文字-战争,不可能让女人
- ·汪曾祺题书名
- ·曾祺与样板戏
- ·闲话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