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汪曾祺
浏览次数: 809次| 发布日期:04-09 12:54:34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闲话汪曾祺,
他曾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15],因此,笔下表现的风俗美显得极为真实和生动。
汪曾祺小说中表现的风俗人情是非常细致而又非常广泛的,这里面有大淖苇塘、炕房浆房(《大淖记事》),有药铺烟店、酒楼茶坊(《岁寒三友》),有和尚受戒的仪式(《受戒》),有顶香请愿的古老遗风(《大淖记事》),有三牲祭祖的做法(《鸡鸭名家》),还有迎神赛会的场面,元宵送灯的节景等等,笔触非常细腻,给人很丰富的美感。鲁迅曾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愈有地方色彩,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16],汪曾祺小说中的形象美、风俗美能带给人很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为人所称道,也使他的作品流传广远,经久不衰。
三
汪曾祺小说的表层可使我们领悟到人性美、本色美、形象美、风俗美等,但读者要是深入去看,则可领略到其中表现出的虚幻美、内蕴美。
汪曾祺小说约绝大部分都是以江苏高邮地三、四十年代乡镇生活为素材,读他的作品,都有一种既陌生新鲜又熟悉亲切的现实感,他用虚化、模糊社会背景的形式,将生活中某些事件推向远方,放在幕后,他着力将敦厚质朴的人们的身影融汇于清丽恬淡的自然风光里,交织在古朴宁静的乡镇风俗中;他不注重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而是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中深情地重温旧梦。作者对旧梦重的题材开拓是有鲜明的目标,作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从中寄寓了思想内蕴和精神寄托。在《受戒》后面,作者自注:“写四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正是有对旧题材重新描绘,给人于虚幻的美。比如《受戒》小英子的家: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过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这一家……”(《受戒》)
作者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天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受神权戒规的侵害,也没有尘世功名利禄的诱惑,这种虚幻境界里“似有非无”的表现出人生的真谛,很有一种美感。
虚幻美在汪曾祺的小说场景中随处可见。《钓鱼的医生》中的王淡人的庭院那“一庭春雨飘儿菜,荡架秋风扁豆花,”表现出五淡人淡泊的风雅,《异秉》中王二的摊子,可体现出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作者喜欢这种旧梦式的虚幻美,他在欣赏陶渊明诗时说:“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17]并且力求在小说中“表现”,所以使他的小说独具一种虚幻的美。
作者在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时,又将朦胧、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想象中,呈现出种历久弥新的内蕴美。在他的作品中,他以散文化的笔触,将那些极具矛盾冲突的情节置于幕后,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汪曾祺小说的和谐优美的乡镇生活后面,也隐藏着四十年代中国穷苦的社会生活的画面,比如:《岁寒三友》三友的生活已可见那时的求生的艰辛,《故乡人打鱼的》中生活穷困、整日默默无语的打鱼人,《八千岁》中自奉省俭却被无端敲榨的“八千岁”等,这些隐藏于中的内容都要靠读者的细细体会才能领略到。
汪曾祺小说内蕴美还体现在作者的“留白”技巧上。作者在作品中留有“空白点”,以扩大小说的容量,增强读者审美感受能力的调动和发挥,取得“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种留白手法多体现在结尾,且看《大淖记事》的结尾:“十一子人伤会好么?会。当然会!”跟《边城》的结尾有多么惊人的相似啊!这里的留白写得很平实,整个氛围中是如盐入水的,可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暗示了十一子与巧云的未来。汪曾祺小说的内蕴美还体现在语言的象征性上,作者用笔有时是非常模糊,但很值得玩味,比如《受戒》末尾的景物:“芦花才叶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这段写景其实也象征着明海的状态,初熟的明海与小英子的纯真之恋,以写景方式来结束真是绝妙。“情在辞外曰隐”[18],一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在空白的地方,汪曾祺小说的虚幻美、内蕴美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四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可用苏轼的“发纤 侬于简古,寄至昧于淡泊”[19]一语来概括,就是说他小说语言表现出一种诗意美和朴素美。汪曾祺小说与散文很难区别,他的小说大约可算是“非情节”性、无悬念、无高潮的,而且小说又是浑然整体的,这是作者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他曾说:“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20]他赞同苏轼的文学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21]所以,作者写小说力求自然,语言力求朴实、含蓄、优美,写得如诗、如画。且看《大淖记事》中的一个片断:
“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读这一段,你能不说这是诗,这是画吗?色彩鲜明的一段文字给人清新明秀的印象,那些句子拆开实在平常,但在作者的调排下,生发出令人惊叹的美的诱力!
汪曾祺在他的一篇小文章《说短》中说过“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他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当作诗来写,把小说变成成富于诗意的散文。他表示要冲破小说、散文、诗的界限,在小说语言中同时赋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西文现代主义诗歌的特色,如在他早期作品《复仇》中写道:“人看远处如烟。自在烟里,看帆蓬远去。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骆驼。……”(《复仇》)这个片断就是一首诗,一首意象派诗。各种意象虽无确定关系,却被揉合在一起,仿佛是梦境,以它诗意的美强烈地吸引读者。
汪曾祺小说虽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但言辞却很朴素、平实,又体现出一种朴素美。汪曾祺接受了老庄的美学思想,主张美与道同寓于万物之中,以“淡然至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理想,小说语言上体现出朴素恬淡、自然飘逸,一切都似乎是顺手拈来,体现出作者纯厚高明的艺术功底。比如这几句话:“……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立,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22]此中特有一种淡泊情趣,淡笔写淡情,读来饶有趣味,这里的语言非常朴素恬淡,但读者在不经意中就能领略到这种艺术美感。这种朴素的美,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悄悄流入你的心底,使读者为其所吸引。
汪曾祺明白“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23]的道理,他的小说语言力求自然、平淡,而在平淡中求韵味,这对作家的功力要求也愈深。他无论是写景物风俗还是写人写事都用朴素而有诗意的言语,含蓄蕴藉、耐人咀嚼。比如他写《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纯洁无暇的处子之恋。有一个情节: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脚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多么朴素而又传神、富有诗意的描述啊!这些语言的丰富内涵,激发读者深远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汪曾祺小说有对传统美学的发掘和继承,也有对外来精华的兼收并蓄,表现出自己浑朴真淳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小说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物群、虚实相间的情节、超凡脱俗的艺术氛围,把人性美作为描写的对象,描绘了一幅幅鲜明逼真的画面,又将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当代作家评论》中李振鹏的评论说“象一串结得很好的果子,”[24]很值得我们去玩味、欣赏。
闲话汪曾祺
他曾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15],因此,笔下表现的风俗美显得极为真实和生动。
汪曾祺小说中表现的风俗人情是非常细致而又非常广泛的,这里面有大淖苇塘、炕房浆房(《大淖记事》),有药铺烟店、酒楼茶坊(《岁寒三友》),有和尚受戒的仪式(《受戒》),有顶香请愿的古老遗风(《大淖记事》),有三牲祭祖的做法(《鸡鸭名家》),还有迎神赛会的场面,元宵送灯的节景等等,笔触非常细腻,给人很丰富的美感。鲁迅曾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愈有地方色彩,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16],汪曾祺小说中的形象美、风俗美能带给人很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为人所称道,也使他的作品流传广远,经久不衰。
三
汪曾祺小说的表层可使我们领悟到人性美、本色美、形象美、风俗美等,但读者要是深入去看,则可领略到其中表现出的虚幻美、内蕴美。
汪曾祺小说约绝大部分都是以江苏高邮地三、四十年代乡镇生活为素材,读他的作品,都有一种既陌生新鲜又熟悉亲切的现实感,他用虚化、模糊社会背景的形式,将生活中某些事件推向远方,放在幕后,他着力将敦厚质朴的人们的身影融汇于清丽恬淡的自然风光里,交织在古朴宁静的乡镇风俗中;他不注重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而是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中深情地重温旧梦。作者对旧梦重的题材开拓是有鲜明的目标,作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从中寄寓了思想内蕴和精神寄托。在《受戒》后面,作者自注:“写四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正是有对旧题材重新描绘,给人于虚幻的美。比如《受戒》小英子的家: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过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这一家……”(《受戒》)
作者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天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受神权戒规的侵害,也没有尘世功名利禄的诱惑,这种虚幻境界里“似有非无”的表现出人生的真谛,很有一种美感。
虚幻美在汪曾祺的小说场景中随处可见。《钓鱼的医生》中的王淡人的庭院那“一庭春雨飘儿菜,荡架秋风扁豆花,”表现出五淡人淡泊的风雅,《异秉》中王二的摊子,可体现出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作者喜欢这种旧梦式的虚幻美,他在欣赏陶渊明诗时说:“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17]并且力求在小说中“表现”,所以使他的小说独具一种虚幻的美。
作者在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时,又将朦胧、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想象中,呈现出种历久弥新的内蕴美。在他的作品中,他以散文化的笔触,将那些极具矛盾冲突的情节置于幕后,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汪曾祺小说的和谐优美的乡镇生活后面,也隐藏着四十年代中国穷苦的社会生活的画面,比如:《岁寒三友》三友的生活已可见那时的求生的艰辛,《故乡人打鱼的》中生活穷困、整日默默无语的打鱼人,《八千岁》中自奉省俭却被无端敲榨的“八千岁”等,这些隐藏于中的内容都要靠读者的细细体会才能领略到。
汪曾祺小说内蕴美还体现在作者的“留白”技巧上。作者在作品中留有“空白点”,以扩大小说的容量,增强读者审美感受能力的调动和发挥,取得“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种留白手法多体现在结尾,且看《大淖记事》的结尾:“十一子人伤会好么?会。当然会!”跟《边城》的结尾有多么惊人的相似啊!这里的留白写得很平实,整个氛围中是如盐入水的,可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暗示了十一子与巧云的未来。汪曾祺小说的内蕴美还体现在语言的象征性上,作者用笔有时是非常模糊,但很值得玩味,比如《受戒》末尾的景物:“芦花才叶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这段写景其实也象征着明海的状态,初熟的明海与小英子的纯真之恋,以写景方式来结束真是绝妙。“情在辞外曰隐”[18],一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在空白的地方,汪曾祺小说的虚幻美、内蕴美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四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可用苏轼的“发纤 侬于简古,寄至昧于淡泊”[19]一语来概括,就是说他小说语言表现出一种诗意美和朴素美。汪曾祺小说与散文很难区别,他的小说大约可算是“非情节”性、无悬念、无高潮的,而且小说又是浑然整体的,这是作者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他曾说:“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20]他赞同苏轼的文学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21]所以,作者写小说力求自然,语言力求朴实、含蓄、优美,写得如诗、如画。且看《大淖记事》中的一个片断:
“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读这一段,你能不说这是诗,这是画吗?色彩鲜明的一段文字给人清新明秀的印象,那些句子拆开实在平常,但在作者的调排下,生发出令人惊叹的美的诱力!
汪曾祺在他的一篇小文章《说短》中说过“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他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当作诗来写,把小说变成成富于诗意的散文。他表示要冲破小说、散文、诗的界限,在小说语言中同时赋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西文现代主义诗歌的特色,如在他早期作品《复仇》中写道:“人看远处如烟。自在烟里,看帆蓬远去。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骆驼。……”(《复仇》)这个片断就是一首诗,一首意象派诗。各种意象虽无确定关系,却被揉合在一起,仿佛是梦境,以它诗意的美强烈地吸引读者。
汪曾祺小说虽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但言辞却很朴素、平实,又体现出一种朴素美。汪曾祺接受了老庄的美学思想,主张美与道同寓于万物之中,以“淡然至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理想,小说语言上体现出朴素恬淡、自然飘逸,一切都似乎是顺手拈来,体现出作者纯厚高明的艺术功底。比如这几句话:“……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立,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22]此中特有一种淡泊情趣,淡笔写淡情,读来饶有趣味,这里的语言非常朴素恬淡,但读者在不经意中就能领略到这种艺术美感。这种朴素的美,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悄悄流入你的心底,使读者为其所吸引。
汪曾祺明白“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23]的道理,他的小说语言力求自然、平淡,而在平淡中求韵味,这对作家的功力要求也愈深。他无论是写景物风俗还是写人写事都用朴素而有诗意的言语,含蓄蕴藉、耐人咀嚼。比如他写《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纯洁无暇的处子之恋。有一个情节: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脚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多么朴素而又传神、富有诗意的描述啊!这些语言的丰富内涵,激发读者深远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汪曾祺小说有对传统美学的发掘和继承,也有对外来精华的兼收并蓄,表现出自己浑朴真淳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小说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物群、虚实相间的情节、超凡脱俗的艺术氛围,把人性美作为描写的对象,描绘了一幅幅鲜明逼真的画面,又将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当代作家评论》中李振鹏的评论说“象一串结得很好的果子,”[24]很值得我们去玩味、欣赏。
闲话汪曾祺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闲话汪曾祺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建议
- ·《雨巷》评论
- ·黄河简介
- ·黄河的历史
- ·黄河的传说故事
- ·《鸿门宴》读后感
- ·荷花淀研究性文字-战争,不可能让女人
- ·汪曾祺题书名
- ·曾祺与样板戏
- ·闲话汪曾祺
- ·斯人已去,开卷如在——谈汪曾祺
- ·《我与地坛》导读
- ·老北京的街巷(胡同文化)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 ·《致大海》赏析之一、二
-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
- ·在大堰河墓前
- ·评韩军的《大堰河》并《登高》两堂课
- ·生命伦理的激情召唤——读史怀哲的演讲
- ·戴望舒的墓穴就是他的诗
-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 ·中华民居:海南传统民居化
- ·史怀哲与诺贝尔和平奖
- ·马克思生平
- ·马克思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哲人(图)
- ·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
- ·“如”字成语误用例析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