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的寓
浏览次数: 279次| 发布日期:03-24 02:49:20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庄子》中的寓,
由于以上原因, 使先秦拟人化寓言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文人几不会去自觉创作这种寓言。 由文人自觉创作的、数量最多、手法最纯熟的动物植物寓言是《庄子》寓言。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 ,与自然物我合一。这就使庄子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胆想像, 例如,他让禽鸟说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他与髑髅交谈,髑髅“深锁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青蛙在他笔下会骄傲,满足井底之乐;河水会“欣然自喜”“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庄子既然认为“道” 存于自然,那么让北海若,髑髅来阐述“道”,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庄子思想与其创作方法是合拍的,这使《庄子》想象瑰玮奇诡,为寓言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新路。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庄子》中拟人法寓言不《蜩与学鸠》《朝三暮四》《罔两问影》等二十多则。
值得一提的是, 庄子让“智慧”“混沌”这类抽象事物开口说话,这种拟人法在先秦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外国神话中有“智慧女神”“忌妒女神”等,心理活动这类抽象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 而中国神话没有这种传统,只有具体事物的神,如月神日神门神灶神等。 庄子却在寓言中首开先例,例如《知北游》篇中就把“知(智)”和“无为谓” 拟人化了。“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于是“知”又问狂屈又问黄帝,黄帝认为只有无为谓才真正懂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能言传,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得道。
再如《至乐》篇中的“忘形叔”与“忘智叔”;《盗跖》中的“无足”和“知和”,无足是富贵权势思想的拟人化,知和是恬怡适和思想的拟人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结论,《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寓言成为一种文艺, 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自庄子始。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功不可没。
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 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 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 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 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 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 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 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 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作了盗贼。
以上寓言, 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 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 《庄子》 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的“道”的。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 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 ,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最后练到了捕蝉像随意拾取一样。使读者咀嚼:要成功,就要异乎寻常的专心致志。
《混沌》 这则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寓言本义是要清淡无为, 如果对世界有所为, 就会毁灭世界。 然而读者却品味出:“混沌”本无“窍”,倏与忽强凿之,就违反了事物本性。从这个意义看,这则寓言就变得有意义了。
最后, 《庄子》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逍遥游》 开头的“鲲鹏”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的意志,这是属于庄子个人的,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
《庄子》 寓言还表现出庄子富贵不能yin,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涸泽之鲋》 显示出庄子家境贫寒,贷粟于监河侯“而不得”;“鼓盆而歌”则显示其内心之苦, 其妻亡故。面对贫穷与痛苦,坦然受之,不改初衷。他本可作高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宁可“曳尾涂中” 。因为从《邸》这则寓言中就表现出庄子鄙弃黑暗官场。把这些比喻成死老鼠。 这种可贵的精神为后人所继承。李白的傲岸不屈,陶渊明退守田园,不正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吗?
三、《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 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1.《庄子》寓言以它那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
如《鼓盆而歌》 演化成后来的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庄生梦蝶》被元代关汉卿演成《三勘蝴蝶梦》 的剧本;李白则从《逍遥游》中得到启发,写了一篇《大鹏赋》 ,对大鹏的“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翱翱雄姿,表现了他向往自由和鄙视庸俗。李白最后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安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这些寓言被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 再经庄子那枝生妙笑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出自《庄子》 的成语典故词语很多,据《白话庄子》统计有九十多个。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www.350xue.com
; 这些词语典故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 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如,“凿混沌”这个典故,金人元好问有诗云:“凿开混沌露元气,抵挠都罗弥梵天。”
“不龟药”则被宋朝黄庭坚化用:“收得千金不龟药,短裙缥洗暮江寒。”
“郢匠斤”则被唐代杜甫化用:“脱略蟠溪钓,操持郢匠斤。”
“目无全牛”则被李白化用:“长桑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这些寓言故事为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艺术作出了贡献。
3.《庄子》拟人化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特别是动物说话,增加了寓言的趣味性;精心构思情节,注意人物肖像,行动等的描写,又增加了寓言的生动性。因此,《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者,使寓言故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深受儿童的喜爱。
论《庄子》中的寓
由于以上原因, 使先秦拟人化寓言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文人几不会去自觉创作这种寓言。 由文人自觉创作的、数量最多、手法最纯熟的动物植物寓言是《庄子》寓言。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 ,与自然物我合一。这就使庄子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胆想像, 例如,他让禽鸟说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他与髑髅交谈,髑髅“深锁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青蛙在他笔下会骄傲,满足井底之乐;河水会“欣然自喜”“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庄子既然认为“道” 存于自然,那么让北海若,髑髅来阐述“道”,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庄子思想与其创作方法是合拍的,这使《庄子》想象瑰玮奇诡,为寓言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新路。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庄子》中拟人法寓言不《蜩与学鸠》《朝三暮四》《罔两问影》等二十多则。
值得一提的是, 庄子让“智慧”“混沌”这类抽象事物开口说话,这种拟人法在先秦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外国神话中有“智慧女神”“忌妒女神”等,心理活动这类抽象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 而中国神话没有这种传统,只有具体事物的神,如月神日神门神灶神等。 庄子却在寓言中首开先例,例如《知北游》篇中就把“知(智)”和“无为谓” 拟人化了。“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于是“知”又问狂屈又问黄帝,黄帝认为只有无为谓才真正懂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能言传,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得道。
再如《至乐》篇中的“忘形叔”与“忘智叔”;《盗跖》中的“无足”和“知和”,无足是富贵权势思想的拟人化,知和是恬怡适和思想的拟人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结论,《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寓言成为一种文艺, 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自庄子始。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功不可没。
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 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 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 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 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 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 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 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 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作了盗贼。
以上寓言, 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 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 《庄子》 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的“道”的。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 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 ,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最后练到了捕蝉像随意拾取一样。使读者咀嚼:要成功,就要异乎寻常的专心致志。
《混沌》 这则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寓言本义是要清淡无为, 如果对世界有所为, 就会毁灭世界。 然而读者却品味出:“混沌”本无“窍”,倏与忽强凿之,就违反了事物本性。从这个意义看,这则寓言就变得有意义了。
最后, 《庄子》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逍遥游》 开头的“鲲鹏”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的意志,这是属于庄子个人的,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
《庄子》 寓言还表现出庄子富贵不能yin,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涸泽之鲋》 显示出庄子家境贫寒,贷粟于监河侯“而不得”;“鼓盆而歌”则显示其内心之苦, 其妻亡故。面对贫穷与痛苦,坦然受之,不改初衷。他本可作高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宁可“曳尾涂中” 。因为从《邸》这则寓言中就表现出庄子鄙弃黑暗官场。把这些比喻成死老鼠。 这种可贵的精神为后人所继承。李白的傲岸不屈,陶渊明退守田园,不正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吗?
三、《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 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1.《庄子》寓言以它那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
如《鼓盆而歌》 演化成后来的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庄生梦蝶》被元代关汉卿演成《三勘蝴蝶梦》 的剧本;李白则从《逍遥游》中得到启发,写了一篇《大鹏赋》 ,对大鹏的“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翱翱雄姿,表现了他向往自由和鄙视庸俗。李白最后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安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这些寓言被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 再经庄子那枝生妙笑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出自《庄子》 的成语典故词语很多,据《白话庄子》统计有九十多个。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www.350xue.com
; 这些词语典故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 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如,“凿混沌”这个典故,金人元好问有诗云:“凿开混沌露元气,抵挠都罗弥梵天。”
“不龟药”则被宋朝黄庭坚化用:“收得千金不龟药,短裙缥洗暮江寒。”
“郢匠斤”则被唐代杜甫化用:“脱略蟠溪钓,操持郢匠斤。”
“目无全牛”则被李白化用:“长桑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这些寓言故事为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艺术作出了贡献。
3.《庄子》拟人化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特别是动物说话,增加了寓言的趣味性;精心构思情节,注意人物肖像,行动等的描写,又增加了寓言的生动性。因此,《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者,使寓言故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深受儿童的喜爱。
论《庄子》中的寓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庄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读《庄子》之二
- ·读《老子》
- ·也说无用之用(秋水|庄子)
- ·住房琐议(鲍鹏山作品)
- ·《寓言的密码》(秋水|庄子)
- ·庄子的知识论
- ·论《庄子》中的寓
- ·《庄子》语言艺术浅析
-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
-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逍
- ·庄子《养生主》和《达生》
- ·《庄子》新论
- ·庄子传奇
- ·庄子的困惑
- ·永远的庄子-----读庄子随笔
-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 ·荷塘月色(教参)
- ·《荷塘月色》:一个传统文士内心的郁闷
-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 ·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慕的作家史铁生
- ·史铁生作品选: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
- ·史铁生作品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试论范蠡及其经济思想(《国语》|勾践灭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复信函
- ·浅析《庄子·逍遥游》
- ·庄子“混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