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的寓
浏览次数: 279次| 发布日期:03-24 02:49:20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庄子》中的寓,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 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 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 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 ;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 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 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 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 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影下出现的。下面我仅从《庄子》对寓言体裁的贡献,《庄子》寓言内容分析,《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作一个简要论述。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
首先,“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文艺, 就应独立成篇。 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 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 。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 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 借重先贤时哲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 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它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2.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
《周易》 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炼。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翻译成白话, 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 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 《孟子》 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现在孟子与别人的辩论语句中。原文如下:
(孟子) 曰:“必有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文中对“揠苗” 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与《周易》寓言相较,自然更进步,不过那只是为了议论。
但《庄子》 寓言则不仅为议论,还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更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加奇),……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 形象、生动的描绘。你看他的动作: 触、倚、履等;听他的声音的:哗然响然。又使用排比句式,这样语气连贯,既表现出他解牛时动作熟练, 又表现出其动作象舞蹈与音乐一样和谐有节奏。给声给形,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以下写庖丁谈自己解牛的经验体会,也无一句不是形象的语言。如碰见肌骨交错复杂的地方, 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采取“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最后还要以藏敛为自处之道。
而与《韩非子》寓言相比,《庄子》寓言胜在情节等的虚构上。
《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
我们来比较一下寓言《唇亡齿寒》与《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记载。
韩非子写的寓言《唇亡齿寒》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左传·僖公五年》 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信,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
两文相较,就会发现韩非子的这则寓言简直就是历史的转载。
《庄子》 则不同,它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如《秋水》篇中, 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来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 河伯始则“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后则虚心请教;北海若的形象则是广大,像博学的老师,其问答语言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再如《盗跖》 篇中,孔子盗跖确有其人,但无其事,庄子替他们安排了事件,描绘了肖像动作语言等。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开口就骂孔子是“鲁国之伪巧人” ,最后呵责孔子:“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尽脯之膳。”盗跖的强暴真是神情口吻毕现。 写孔则是温文尔雅,明白事理的儒者风度。尤其是对孔子在跖面前被数落得窘迫不堪的神态,写得更加精彩。
孔子再拜趋走, 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对孔子作了辛辣的讽刺。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自觉运用多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自庄子始。
其次, 庄子将动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对寓言创作的一个突出贡献。为后来寓言创作拓展了新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手法。
中国古代寓言中, 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寓言极少,而人物寓言故事极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
1.这与寓言多夹杂在议论文及史传文中有关。由于这两种文体或注意说理或注重记实, 动物植物说话的事自然越少越好;再者,那个时代的寓言被当作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而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源于现实社会中人各事。因此,人物寓言自然占了上风。即使有些动物植物寓言,也多是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
2.与各家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不语怪力乱神”,自然没有拟人化的寓言立足之地。 查《论语》《孟子》《荀子》等书,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更强调法术势治理国家, 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当然更注重历史小故事啦。至于墨家,其为俭朴爱人, 其为文尚质主用,以内容取胜。据荀子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既“不知文”,自然也不肯在怪诞的动物植物寓言上花功夫了。
论《庄子》中的寓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 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 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 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 ;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 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 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 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 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影下出现的。下面我仅从《庄子》对寓言体裁的贡献,《庄子》寓言内容分析,《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作一个简要论述。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
首先,“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文艺, 就应独立成篇。 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 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 。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 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 借重先贤时哲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 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它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2.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
《周易》 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炼。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翻译成白话, 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 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 《孟子》 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现在孟子与别人的辩论语句中。原文如下:
(孟子) 曰:“必有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文中对“揠苗” 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与《周易》寓言相较,自然更进步,不过那只是为了议论。
但《庄子》 寓言则不仅为议论,还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更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加奇),……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 形象、生动的描绘。你看他的动作: 触、倚、履等;听他的声音的:哗然响然。又使用排比句式,这样语气连贯,既表现出他解牛时动作熟练, 又表现出其动作象舞蹈与音乐一样和谐有节奏。给声给形,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以下写庖丁谈自己解牛的经验体会,也无一句不是形象的语言。如碰见肌骨交错复杂的地方, 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采取“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最后还要以藏敛为自处之道。
而与《韩非子》寓言相比,《庄子》寓言胜在情节等的虚构上。
《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
我们来比较一下寓言《唇亡齿寒》与《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记载。
韩非子写的寓言《唇亡齿寒》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左传·僖公五年》 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信,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
两文相较,就会发现韩非子的这则寓言简直就是历史的转载。
《庄子》 则不同,它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如《秋水》篇中, 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来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 河伯始则“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后则虚心请教;北海若的形象则是广大,像博学的老师,其问答语言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再如《盗跖》 篇中,孔子盗跖确有其人,但无其事,庄子替他们安排了事件,描绘了肖像动作语言等。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开口就骂孔子是“鲁国之伪巧人” ,最后呵责孔子:“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尽脯之膳。”盗跖的强暴真是神情口吻毕现。 写孔则是温文尔雅,明白事理的儒者风度。尤其是对孔子在跖面前被数落得窘迫不堪的神态,写得更加精彩。
孔子再拜趋走, 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对孔子作了辛辣的讽刺。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自觉运用多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自庄子始。
其次, 庄子将动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对寓言创作的一个突出贡献。为后来寓言创作拓展了新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手法。
中国古代寓言中, 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寓言极少,而人物寓言故事极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
1.这与寓言多夹杂在议论文及史传文中有关。由于这两种文体或注意说理或注重记实, 动物植物说话的事自然越少越好;再者,那个时代的寓言被当作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而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源于现实社会中人各事。因此,人物寓言自然占了上风。即使有些动物植物寓言,也多是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
2.与各家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不语怪力乱神”,自然没有拟人化的寓言立足之地。 查《论语》《孟子》《荀子》等书,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更强调法术势治理国家, 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当然更注重历史小故事啦。至于墨家,其为俭朴爱人, 其为文尚质主用,以内容取胜。据荀子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既“不知文”,自然也不肯在怪诞的动物植物寓言上花功夫了。
论《庄子》中的寓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庄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读《庄子》之二
- ·读《老子》
- ·也说无用之用(秋水|庄子)
- ·住房琐议(鲍鹏山作品)
- ·《寓言的密码》(秋水|庄子)
- ·庄子的知识论
- ·论《庄子》中的寓
- ·《庄子》语言艺术浅析
-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
-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逍
- ·庄子《养生主》和《达生》
- ·《庄子》新论
- ·庄子传奇
- ·庄子的困惑
- ·永远的庄子-----读庄子随笔
-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 ·荷塘月色(教参)
- ·《荷塘月色》:一个传统文士内心的郁闷
-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 ·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慕的作家史铁生
- ·史铁生作品选: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
- ·史铁生作品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试论范蠡及其经济思想(《国语》|勾践灭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复信函
- ·浅析《庄子·逍遥游》
- ·庄子“混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