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闻一多名作欣赏》·长城下之哀歌

《闻一多名作欣赏》·长城下之哀歌

浏览次数: 54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闻一多名作欣赏》·长城下之哀歌,

  (3)诗歌从吊古丧逝着手,这符合中国诗歌的传统;但是,诗人又终于彻底摆脱了旧有的吊古者的空虚的叹息,将“吊古”与“思人”相联系,将对“物”的凭吊同对人的体验相结合,这就把全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闻一多由长城而引发的感慨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鲁迅的著名杂文《长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两篇作品有它们非常相似的思想趋向,比如,闻一多批判了长城的防御功能,鲁迅也指出,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闻一多发誓要撞倒长城,鲁迅也在杂文的结尾处感慨:“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显然,正是出于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高度的理性自觉,闻一多的诗歌才与鲁迅的杂文殊途而同归。

  不过,细细解读下来,我们也看到,闻一多的诗歌与鲁迅的杂文还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一差别又正是闻一多区别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在鲁迅杂文《长城》里,长城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一个文化的符号,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当今世界的旧文化、旧传统的化身。鲁迅说:“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这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按照鲁迅的逻辑,即便是旧的长城崩溃了又怎样呢,新的长城照样将人包围,照样继承着旧的原则“吃人”,所以说鲁迅始终是站在长城文化的对立面,冲出包围是他一生的愿望。但是闻一多要温和一些,它的长城主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尽管它也代表着“封闭”,但毕竟也还有不幸的一面,诗人“撞倒”长城,不是为了把个人解放出来,而是甘愿成为中日文化的殉难者,这样,他也终究还是与长城保持了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联系。

(李怡)



上一页  [1] [2] [3] 


《闻一多名作欣赏》·长城下之哀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闻一多  长城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