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七气"
浏览次数: 53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文化苦旅》"七气",
一上来就给王道士扣了一顶 "罪人" 的帽子。什么罪呢? "卑微" 、 "渺小" 、 "愚昧" 、 "无知" ,这些都很难构成罪名。中国的历史上有 "莫须有" 的罪名,有 "怀璧其罪" ,余先生又贡献了一个 "无知其罪" 。顺便说一句,有资格作 "历史罪人" 的人,在当时当世,必得有显赫的地位,否则作不成。后人当然可以蔑视他们,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上海人)与邻居交往较少,万不得已几家合用一个厨房或厕所,互相间的磨擦和争吵却很频繁,……上海人的宽容表现为 "各管各" 。……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上海人》)
一种 "磨擦和争吵很频繁" 的 "互相不相闻问" 的 "各管各" 的 "宽容" ,自相矛盾。再看语言的例子。
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上海人》)
要有两个事物才能"并存",可是这里只有一个∶宽容。 "宽" 和 "容" 是不是可以分开理解呢,作者没有说明。
却不知挽什么风,捧什么水,将自己洗涤。(《上海人》)
"风"怎么洗涤呢? 可能这是 "诗的语言" ,可是,如果一个小学生写这样的句子,老师一定判为错句。
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腊梅》)
这句话逻辑和语言的功夫都还欠缺一点儿, "身材颀长" 跟 "孩子气" 没有 "虽然……却……" 的关系。
六七百人都痛哭失声,连以前从未听到过他名字的司机们也都在这个气氛下不能自恃。(《家住龙华》)
"自恃" 和 "自持" 的区别,作者不应该不知道(不过这很可能是印刷问题)。
六、 猥亵气
猥亵气有两种。《牌坊》写小学生们 "注意到,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 女教师把着孩子的手写字,孩子们则注意闻 "她们头上淡淡的香味" ,注意 "看老师长长的睫毛,那么长,一抖一抖地。" 小学生暗恋教师的情况是存在的,说说写写幼时的经历也无妨,但要分对象和场合,比如父母在儿女跟前谈自己这类佚事总不适当吧。在一篇写牌坊这么一个悲惨沉重的题目的文章中,以一种欣赏的口吻来写自己儿时对女教师的暗恋,格外不协调。《吴江船》写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因一次同学聚会中的玩笑受审查,继而失踪,上级命令 "全体人员" 分头追寻,结果呢,在湖边找到她的纱头巾的是 "几个男学生" ,把她打捞上来后为她做人工呼吸的是 "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 ,连夜摇船将遗体送往苏州的, "仍然是几位男学生" , "全体人员" 出动,可干这些事情的都是 "男" 的,为什么? 为了做人工呼吸和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 "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 。这样的情节让人怀疑究竟是抢救人还是做什么别的。更何况在那个年代,碰到这样的情况,人们避嫌还来不及,哪里敢呢?学步的准se情文学。这是情节的猥亵。《华语情结》∶ "今晚大家像是在发狠,故意在异国土地上翻抖中华语文中的致深部位,越是瞎凑和就越贴心。" "华语自然还会讲下去的,但它的最精雅蕴藉的那部分看来总要渐渐湮没了。还会出现新的精雅部位吗? 但愿。" 查《现代汉语词典》∶ "部位∶位置(多用于人的身体)。" 写语言,用哪一个词不好,非要用这个,除了给人带来点儿肉感,并没有为读者增添新知。这是语言的猥亵。
七、 市井气
市井气表现为作者的饶舌与刻薄。如果说《青云谱随想》中对老者的鄙薄,表现出作者是一位清高的学者,那么,挖苦研究生应试者的故事,就不免有饶舌之嫌了。考试,应试者有猜的权利,因此也就有猜错的权利。答题答错了,是很正常的事,郑重其事地大书特书,反复嘲弄,说八大山人 "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了"。作为教师,不该以考生的无知衬托自己的高明。更何况余秋雨先生自己批评刘半农 "极不厚道" 地嘲弄学生(刘问把 "昌明文化" 写成 "倡明文化" 的学生,是不是指 "文化由娼妓而明? ) 。事情往往是这样,说别人,容易,轮到自己,就什么都忘了。农民是小市民最喜欢嘲弄的对象。就象某些上流社会人士和自视清高的文人用 "小市民" 骂人一样,在一些城市的小市民语言里, "农民" 这个词是非常刻毒的骂人话。看看《文化苦旅》用什么语言描写作者最鄙夷的人,我们就知道他对农民的态度。这是《道士塔》里的一段∶
他(王道士)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这种以 "农民" 为骂语的 "文化散文" ,是典型的媚俗。最无聊的是《三十年的重量》。担任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组长时,在 "已经退休而想评一个教授资格的名单中" ,作者 "突然看到了" 三十年前 "曾作过一次决定我终生的指点" 的老师的名字。但要评教授,这位老师的 "材料并不过硬" 。几天后见到这位老师时,余 "不敢向他表白" ,怕老人不能理解,他不能引起老人心头哪怕淡淡一丝的窘态。他把这看成是对老人的一种 "慰抚" 。看到这些扭扭捏捏的文字,人们会想,私下跟那位老师说,都怕对他造成伤害,现在把这件事在杂志里、书里公开,岂不会对那位老师造成更大的伤害吗? 讲完了这种评判者与被评判者易位的戏剧性变化,还说 "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来个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做法违背职业道德,违反纪律。这样的人不应当进入评审委员会,更不适宜当学科组组长。当了,建议除名,通报批评。
注
① 梅洁∶《我读〈文化苦旅〉》,载《长城》93年4期② 楼肇文∶《当代散文潮流回顾》,载《当代作家评论》94年3期③ 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96年9期④ 转引自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载《文学自由谈》96年1期⑤ 张中行∶《桑榆自语》,人民日报出版社96年1月出版
(原载《书屋》“编读往来)
《文化苦旅》"七气"
一上来就给王道士扣了一顶 "罪人" 的帽子。什么罪呢? "卑微" 、 "渺小" 、 "愚昧" 、 "无知" ,这些都很难构成罪名。中国的历史上有 "莫须有" 的罪名,有 "怀璧其罪" ,余先生又贡献了一个 "无知其罪" 。顺便说一句,有资格作 "历史罪人" 的人,在当时当世,必得有显赫的地位,否则作不成。后人当然可以蔑视他们,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上海人)与邻居交往较少,万不得已几家合用一个厨房或厕所,互相间的磨擦和争吵却很频繁,……上海人的宽容表现为 "各管各" 。……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上海人》)
一种 "磨擦和争吵很频繁" 的 "互相不相闻问" 的 "各管各" 的 "宽容" ,自相矛盾。再看语言的例子。
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上海人》)
要有两个事物才能"并存",可是这里只有一个∶宽容。 "宽" 和 "容" 是不是可以分开理解呢,作者没有说明。
却不知挽什么风,捧什么水,将自己洗涤。(《上海人》)
"风"怎么洗涤呢? 可能这是 "诗的语言" ,可是,如果一个小学生写这样的句子,老师一定判为错句。
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腊梅》)
这句话逻辑和语言的功夫都还欠缺一点儿, "身材颀长" 跟 "孩子气" 没有 "虽然……却……" 的关系。
六七百人都痛哭失声,连以前从未听到过他名字的司机们也都在这个气氛下不能自恃。(《家住龙华》)
"自恃" 和 "自持" 的区别,作者不应该不知道(不过这很可能是印刷问题)。
六、 猥亵气
猥亵气有两种。《牌坊》写小学生们 "注意到,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 女教师把着孩子的手写字,孩子们则注意闻 "她们头上淡淡的香味" ,注意 "看老师长长的睫毛,那么长,一抖一抖地。" 小学生暗恋教师的情况是存在的,说说写写幼时的经历也无妨,但要分对象和场合,比如父母在儿女跟前谈自己这类佚事总不适当吧。在一篇写牌坊这么一个悲惨沉重的题目的文章中,以一种欣赏的口吻来写自己儿时对女教师的暗恋,格外不协调。《吴江船》写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因一次同学聚会中的玩笑受审查,继而失踪,上级命令 "全体人员" 分头追寻,结果呢,在湖边找到她的纱头巾的是 "几个男学生" ,把她打捞上来后为她做人工呼吸的是 "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 ,连夜摇船将遗体送往苏州的, "仍然是几位男学生" , "全体人员" 出动,可干这些事情的都是 "男" 的,为什么? 为了做人工呼吸和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 "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 。这样的情节让人怀疑究竟是抢救人还是做什么别的。更何况在那个年代,碰到这样的情况,人们避嫌还来不及,哪里敢呢?学步的准se情文学。这是情节的猥亵。《华语情结》∶ "今晚大家像是在发狠,故意在异国土地上翻抖中华语文中的致深部位,越是瞎凑和就越贴心。" "华语自然还会讲下去的,但它的最精雅蕴藉的那部分看来总要渐渐湮没了。还会出现新的精雅部位吗? 但愿。" 查《现代汉语词典》∶ "部位∶位置(多用于人的身体)。" 写语言,用哪一个词不好,非要用这个,除了给人带来点儿肉感,并没有为读者增添新知。这是语言的猥亵。
七、 市井气
市井气表现为作者的饶舌与刻薄。如果说《青云谱随想》中对老者的鄙薄,表现出作者是一位清高的学者,那么,挖苦研究生应试者的故事,就不免有饶舌之嫌了。考试,应试者有猜的权利,因此也就有猜错的权利。答题答错了,是很正常的事,郑重其事地大书特书,反复嘲弄,说八大山人 "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了"。作为教师,不该以考生的无知衬托自己的高明。更何况余秋雨先生自己批评刘半农 "极不厚道" 地嘲弄学生(刘问把 "昌明文化" 写成 "倡明文化" 的学生,是不是指 "文化由娼妓而明? ) 。事情往往是这样,说别人,容易,轮到自己,就什么都忘了。农民是小市民最喜欢嘲弄的对象。就象某些上流社会人士和自视清高的文人用 "小市民" 骂人一样,在一些城市的小市民语言里, "农民" 这个词是非常刻毒的骂人话。看看《文化苦旅》用什么语言描写作者最鄙夷的人,我们就知道他对农民的态度。这是《道士塔》里的一段∶
他(王道士)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这种以 "农民" 为骂语的 "文化散文" ,是典型的媚俗。最无聊的是《三十年的重量》。担任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组长时,在 "已经退休而想评一个教授资格的名单中" ,作者 "突然看到了" 三十年前 "曾作过一次决定我终生的指点" 的老师的名字。但要评教授,这位老师的 "材料并不过硬" 。几天后见到这位老师时,余 "不敢向他表白" ,怕老人不能理解,他不能引起老人心头哪怕淡淡一丝的窘态。他把这看成是对老人的一种 "慰抚" 。看到这些扭扭捏捏的文字,人们会想,私下跟那位老师说,都怕对他造成伤害,现在把这件事在杂志里、书里公开,岂不会对那位老师造成更大的伤害吗? 讲完了这种评判者与被评判者易位的戏剧性变化,还说 "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来个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做法违背职业道德,违反纪律。这样的人不应当进入评审委员会,更不适宜当学科组组长。当了,建议除名,通报批评。
注
① 梅洁∶《我读〈文化苦旅〉》,载《长城》93年4期② 楼肇文∶《当代散文潮流回顾》,载《当代作家评论》94年3期③ 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96年9期④ 转引自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载《文学自由谈》96年1期⑤ 张中行∶《桑榆自语》,人民日报出版社96年1月出版
(原载《书屋》“编读往来)
《文化苦旅》"七气"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文化苦旅》"七气"
- › 一笔沉重的文化债———读《文化苦旅》有感
- › 《文化苦旅》目录(余秋雨)
- › 道士塔(《文化苦旅》余秋雨)(课文)
- › 读《文化苦旅》,展人文风采
- › 热寂读《文化苦旅》
- › 《文化苦旅》将被搬上荧屏
- › 苍茫行走——读《文化苦旅》
- › 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感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