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浏览次数: 96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案例题旨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一个重要流派,姚鼐则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记》又是其代表作。这类文章的学习应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本案例试图研究的问题是:1、文言文阅读教学,学生应学什么?2、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心理机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形成?

案例背景

新教材高一文言文共六个单元,全是散文,以朝代为序编排。教学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教材的改编,而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将课文置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对祖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有相对完整、系统的宏观把握。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心理机制的激发、形成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关键。对高中学生应“乐”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和成果中。需要教师创设好探究情景,让学生尝试探究、品味探究,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第一课时,通过自读、问难、质疑和教师检测,基本疏通文章,并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第二课时,体会本文写景、记叙的手法,了解体会桐城派散文的风格。

案例实录

学生背诵有关泰山的诗文名句,导入新课。学生各自轻声诵读课文,疑难处作好记录,并找出文中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词句现象。自读结束,开始质疑问难。教学情景一  师:同学们结合注释已将课文初步疏通了一遍,现在文字理解上还存在哪些疑难?“疑义相与析”,有疑问尽管提。学生对“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和“崖限当道者”二句的理解和翻译进行讨论。老师又从文中抽出几个词语,句子检查学生字、词落实情况后转入对课文的赏析。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文章哪些内容最精彩”这个问题讨论、交流。教学情景二  师:精彩纷呈尽在你我眼中。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师:“奇文共欣赏”,同学们不但具有发现和鉴赏美的眼光还能试着为本文指出瑕疵吗?同学们自觉分组讨论,议论纷纷。教学情景三  师生互动,讨论热烈。师:看来这篇文章是美玉无瑕了。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后的资料——“桐城派”。学生阅读结束,老师结合课本资料,简要介绍桐城派和姚鼐。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对泰山位置,登山路径、方位距离及有关数据的叙写,正体现了桐城派古文重“考据”的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指瑕的形式进行探究阅读。教学情景四  师: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那么我们看看他做得怎么样。学生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与本文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师;以苏、王的游记与本文比较是到位的。桐城派散文以儒家思想为义理,其思想深度和感情浓度是不及唐宋散文的。本文在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结合上的确没有达到姚鼐自己的主张,但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登泰山记》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

案例后记

《登泰山记》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语言浅易。借助注解,学生疏通文意基本没有障碍。学生通过自己找出文言词语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现象和特殊句式,既达到积累词语的作用,又落实了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常常用对原文的增、删、换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文章的构思、表达技巧,而引导学生去质疑、析疑、答疑,则既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发现的阅读能力。本案例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本文写景、记叙的多种手法,并对姚鼐及桐城派散文讲究“义理、考据、词章“的风格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会形成将所学知识、作品和当前文本参知互会的意识。

 

朱世敏摘自:《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2000年第5期  原文约3000字




《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泰山  教学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