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

浏览次数: 50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登泰山而小天下,

 

王母庙历史久远,早在三国时魏曹植便在《仙人篇》中有"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的诗句;李白在《泰山吟》(六首)中亦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之句。《水经注》则云:"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说明王母池自古便是帝王名人必游之地。宋朝,练师庞归蒙居此,曾炼丹并重修王母殿,明嘉靖间殿庑亭阁方具规模,清代多次重修。

 

庙座北朝南,为三进院落,负山面城,依山势层叠而上,古柏参天,石渠夹径,乃"半潭秋水一房山"。门前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成喷水池,池前有1932年冯玉祥先生所凿"朝阳泉"。门内为前院,中为石桥,桥下为池,周以环栏,池西有"王母泉",清冽甘美。泉之西是禅房院。跨桥沿阶而上是中院,北为正殿三间,前后步廊式,上悬"灵昭四方"匾额,内祀明铸王母铜像,前有侍者左右拱立。东配殿三间,中间向东延伸一亭,内悬"观澜亭"匾,西配殿三间,叫"药王殿",原祀神医扁鹊,殿前老梅丛茂,虬松盘曲,奇石挺立,古碣卓树。

 

过王母殿东侧的穿堂耳房便是后院。北为"七真殿"、"蓬莱阁",殿南有"悦仙亭"。殿起于高台,明廊五间,殿三间,东连莲莱阁两间。殿内原祀吕洞宾、李铁拐、河仙姑及吕祖四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大、济宵堂等稀世七真彩塑。彩塑为明代泥塑,精致动人,栩栩如生,素称海内名塑,可惜于1966年尽毁,1986年重塑。蓬莱阁是因庙之北原有"小蓬莱"之景点而名。

 

"悦仙亭"俗称"会仙亭",传为王母娘娘约会群仙说法的地方。亭是四角四柱方亭,下有坐凳栏杆。亭内原有清同治时泰安知府何 福题匾:"瑶池小醉几经年,金碧楼台见不鲜,偶蹭闲云来岱麓,翻疑此地会群仙,会群仙,将进酒,半缕斜阳挂杨柳。风送山泉人耳清,尘嚣一洗无何有。心超何地不蓬菜,斯世何代无仙才?壶中天地怀中月,吸到心胸万古开"。其匾今移观澜亭内。

 

◇吕祖洞

 

王母庙东临绝涧,传王母常在涧内梳洗,所以俗称"梳洗河"。吕祖洞在梳洗河东岸,与王母池隔河相望,其间有八仙桥相连。洞内有台,原祀吕祖石像,传吕祖曾修炼于此。

 

吕祖即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修道终南山,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是八仙中与泰山关系最密切的一位,现仍有三戏白牡丹、大闹蟠桃会诸多传说流传。

 

民间尚有吕洞宾点虬升天的传说。据传,吕祖洞前的小河内有一种虬,一日吕洞宾为洞前的景色所陶醉,在石壁题诗,神虬在其后顶礼膜拜,吕洞宾戏点其额,神虬即刻飞升天庭。洞内宋人伪书的《吕祖诗二首》大概就源于此。其一曰:"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其二曰:"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通九垓。无赖蛟虬识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虽然吕洞宾得道成仙,有了点石成金的本领,但诗中也不难看出独往独来的寂寞与冷清。"

 

然而,不管神仙是如何的孤独与寂寞,中国人好像自古至今都在虔诚而执着地追求和向往着神仙生活。从叱咤风云的秦皇汉武,到庸庸碌碌的平民百姓,无不梦想着有朝一日,得遇仙人指点,度出人世苦海。这恐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神仙能永远年轻不死;神仙能实现凡人可望而不可得的一切愿望;神仙能永远享受现世的快乐等等。正是因为神仙能即刻实现人类的一切梦想,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仙成了实现梦想的偶像,整天为衣食生计而奔波的芸芸众生,升仙的欲望也就尤为强烈。而吕洞宾成仙后。度了两个弟子,一个是采茶女何仙姑,一个是柳树精,吕洞宾既可度人,又能度物,所以才倍受人们的崇敬与爱戴。

 

吕祖洞周围的风景十分幽美:溪水涔涔,松柏郁郁,王母池朱红色的建筑群隐蔽于绿树之中,晨钟晚磬,丽鸟长鸣,自古有"小蓬莱"之称。诗曰;"五夜慧灯山送月,四时情籁水吟风。"个中意境,读者诸君细细品味,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冯玉祥墓

 

沿岱麓的环山公路西行,快到黑龙潭水库,即见红栏长桥横跨西溪石峡两岩,这就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大众桥",桥东头就是"冯玉样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1948)先生反对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于1932年3月隐居泰山。同年10月赴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浴血奋战。1933年8月又重返泰山,直至1935年。后来又于1936年5月和1937年8月先后两次在泰山作短暂停留,冯玉祥在泰山常住普照寺和五贤祠一带,他激于民族义愤,积极联络抗日力量,营救进步人士。潜心治学,探求真理,赤心报国,并处处为泰山劳苦民众谋福利。

 

墓为泰山花岗岩石砌成,傍山临水,庄严雄伟,苍松萦绕,翠柏环抱。墓壁正上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的洞穴内,外嵌冯先生侧面铜浮雕头像以封穴。黑色头像衬以白色花岗石底,周以黑色花岗石镶边,庄重朴素。头像下又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上刻冯先生于1940年5月30日隶书自题诗《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爱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墓阶四层,共66级。四层标志着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20级,象征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是14级,标志着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着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而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着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

 

◇普照寺

 

自王母池沿环山公路西行近二里,即见十字路口,从路口顺坡北去不远,就是六朝古刹"普照寺"。它位于凌汉峰前,峰峦环抱,一涧低流,苍松翠柏掩映,依山层递而上,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金大定间奉旨重建。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及清康熙初诗僧元玉、光绪间瑞庵禅师先后卓赐于此,均进行重修。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松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殿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墙上嵌碑碣8块;东北墙下立明、清时重修碑。其中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的《重开山记碑》记述了中朝两国在五百余年前的交往和满空禅师的一些主要活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则介绍了清代寺院兴衰历史,歌颂元玉、瑞庵诸僧的开拓精神。元玉圆寂(即逝世)后数十年间,沧桑顿易,寺废为颓垣败瓦,后来瑞庵禅师及其徒盛光等,经营不辍,数兴土木,至光绪初年寺院焕然:"规模大备其制也。后建佛阁两重,供奉如来法相。方亭中耸,更因山势为阶级。转折而前则大雄殿,江西两庑,参天古木护法当央,钟鼓二楼,分列左右,而山门辟焉。之西侧为闲圃,东为僧院,为香积感;之东侧为别圃,置禅舍十余椽,中有藏花之坞,西为客堂,明净轩敞。竹森于后,梅馥于前,四时之卉不凋,六朝之松犹在,遂使名山生色。"

 

进二山门为二院。门内



www.350xue.com
两山各开砖发券拱形门。西拱门外有经幢一尊。为元代初年所制,记僧法海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初年重修普照寺的情况。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正殿。额曰:"大雄宝殿"。五脊硬山三开间,前后廊式。正间开门,左右开窗,神台上供奉释迦牟尼鎏金铜像,背衬太阳火焰佛光,东配殿陈列明、清铜佛像等文物,西配殿展览清末大理石、磨砂瓷、镶钧窑宋瓷等挂屏。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的住持僧明及其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一尊。殿两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大伟壮,无数长技盘曲四伸,宛如巨大的华盖。它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又似一个撒空的密网。每当天晴时,阳光或月光透过绿网使洒下细碎的金斑、银斑,多令人心碎神飞。树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领东风。"松西侧有亭,傅家宝题匾额"筛月亭",取古诗"长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回檐飞翘,四柱均有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磐之音,固名"五音石"。亭之北是"摩松楼",李 书匾额,楼为双重五开间,硬山五脊顶,五层有前廊明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登泰山而小天下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泰山  天下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