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讲解
浏览次数: 20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六国论》讲解,
这一段里边,也一些排比句,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等等。也有一些对偶句,如“暴霜露,斩荆棘”,“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等。在散文中适当地插入这些句子,文章就显得有力,气势就显得壮盛。这段末尾“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是个无可争辩的普遍真理,只要说出来就人人能理解,所以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把这个比喻紧接着引在自己的结论之后,对于巩固自己的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看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1),何哉?与嬴(2)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能守其土,义不(4)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5)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6),始速祸焉(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洎(10)牧以谗诛(11),邯郸为郡(1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3),可谓智力孤危(1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15)三国(16)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17)不行,良将(18)犹在,则胜负之数(19),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0)。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随着韩、赵、魏、楚、燕五国的灭亡而灭亡。齐国在六国中灭亡最晚,所以这样说。“迁灭”犹如下文说的“革灭”,意思是“灭亡”。“迁”和“革”都有“改变”的意思。(2)与嬴:结交秦国。与,相与,相友,结交。或者把“与”解作“助”,也通。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3)始有远略:起初有远大的谋略。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和“不终”,都和这个“始”照应。略,谋略,打算。(4)义不……:持大义不……,按原则不……(5)斯:这(是)。(6)至丹以荆卿为计:到燕太子丹(的时候),以派遣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至,到了。丹,燕王的太子名丹。荆卿,就是荆轲。“卿”是表示尊敬的词,当时的人尊重荆轲,称呼他“荆卿”。公元前二二七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刺秦王(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没有成功,荆轲被秦国杀死。(7)始速祸焉:这才招致祸患。始,这才。速,动词,召,招致。(8)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到燕国游说燕文侯,说:“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9)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史记·赵世家》说:赵幽缪王(名迁)三年(公元前二三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宜安和肥下都在现在河北省藁城县境内),却之。”四年,“秦攻番(念pán)吾(在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李牧与之战,却之。”者,指次数。再,再次。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大破匈奴,匈奴十多年不敢近赵边城。他几次打退秦军的进攻。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领兵抵抗。赵王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使人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第二年,王翦破赵,虏赵王,灭赵国。下文说的“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是指的这件事。(10)洎(jì):及,到了。(11)诛:杀。这里是说被杀。(12)邯郸为郡:赵国的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就是说赵国灭亡了。邯郸,现在河北省邯郸市。(13)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处在秦国把别的国灭得将要完了的时候。(14)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单薄而无依靠。(15)向使:假使。向,假设连词。与“假若”同。(16)三国:韩、魏、楚。(17)刺客:指燕国荆轲。(18)良将:指赵国李牧。(19)胜负之数(shù):胜败的命运。(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跟秦国相比较,(在哪一方面)或者还不容易决定。当,倘若。量,判断,估计。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存。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很有远大的谋略,能够保卫他们的疆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可是灭亡得并不早,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来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作过五次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都被(赵国的良将)李牧打退。等到李牧因为被人诬蔑而为赵王所杀,(赵国这才灭亡,)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个国家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近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跟秦国)作战被打败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遣刺客荆轲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跟秦国相比较,也许不能轻易下判断呢。
第二段是就割地赂秦的韩、魏、楚三个国家之必亡说的,这一段是就未尝赂秦的齐、燕、赵三个国家说的。开头“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三句,用“与嬴而不助五国”作理由,说明没有赂秦的齐国为什么也不免于灭亡。以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句,先总说燕、赵义不赂秦,再分说燕之灭亡由于派荆轲刺秦王,赵之灭亡由于赵王听谗言杀了良将李牧。作者在这几句话里,称赞燕国一度收到“用兵之效”,惋惜赵国“用武而不终”,意在阐明对敌人坚持斗争的重要性。以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一句,说明燕,赵失去强援,也就难免亡国。语意之间,认为燕、赵的灭亡,尚有可以原谅的地方。这一段,从开头到“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分析齐、燕、赵三国之亡是由于失去外援。这也就是直接论证第一段所说的“不赂者以赂者丧”,间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一句,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假设,推论如果韩、魏、楚不割地,齐、燕、赵的外交、政治、军事路线正确,六国和秦国谁胜谁负,还不能轻易地断定。这是反过来对不赂秦则国未必亡加以申说。
再看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极威②之所劫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④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①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àn)也:秦国的人吃饭都吃不下去的。这是比喻的说法。食,动词。之,等于“而”。不得下咽,咽不下去。②积威:积久的威势。③劫:胁迫。④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不贿赂秦国就能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每天割地,每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这一段是惋惜六国为秦国的积威所胁制,所吓倒。这篇文章的第二、第三两段,主要是根据历史事实发表议论。这一段则完全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议论。作者先指出六国本来有很好的抵抗秦国的条件,可是竟为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然后顺理成章,用沉痛的心情,警告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吸取这个教训。
作者认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就能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现在看来,他对所谓“谋臣”“奇才”的估价未免失之于高。不过六国的国君如果想要抗拒秦国,那么团结各方面的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在古代在现代都是一样的。
再看第五段,也就是最后一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①,是又在六国下矣②!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短语:
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随。故事,旧事,前例。②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又在六国之下了,就是说不如六国。是,这。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力量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依靠行贿而战胜秦国的情势。如果拿着一个一统天下的大国,而(向敌人屈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这一段是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本来是可以结束的;可是作者却不在那里结束,又添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象没有也可以;从写作的目的来说,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两句话却非常重要。
《六国论》讲解
这一段里边,也一些排比句,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等等。也有一些对偶句,如“暴霜露,斩荆棘”,“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等。在散文中适当地插入这些句子,文章就显得有力,气势就显得壮盛。这段末尾“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是个无可争辩的普遍真理,只要说出来就人人能理解,所以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把这个比喻紧接着引在自己的结论之后,对于巩固自己的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看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1),何哉?与嬴(2)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能守其土,义不(4)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5)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6),始速祸焉(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洎(10)牧以谗诛(11),邯郸为郡(1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3),可谓智力孤危(1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15)三国(16)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17)不行,良将(18)犹在,则胜负之数(19),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0)。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随着韩、赵、魏、楚、燕五国的灭亡而灭亡。齐国在六国中灭亡最晚,所以这样说。“迁灭”犹如下文说的“革灭”,意思是“灭亡”。“迁”和“革”都有“改变”的意思。(2)与嬴:结交秦国。与,相与,相友,结交。或者把“与”解作“助”,也通。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3)始有远略:起初有远大的谋略。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和“不终”,都和这个“始”照应。略,谋略,打算。(4)义不……:持大义不……,按原则不……(5)斯:这(是)。(6)至丹以荆卿为计:到燕太子丹(的时候),以派遣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至,到了。丹,燕王的太子名丹。荆卿,就是荆轲。“卿”是表示尊敬的词,当时的人尊重荆轲,称呼他“荆卿”。公元前二二七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刺秦王(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没有成功,荆轲被秦国杀死。(7)始速祸焉:这才招致祸患。始,这才。速,动词,召,招致。(8)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到燕国游说燕文侯,说:“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9)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史记·赵世家》说:赵幽缪王(名迁)三年(公元前二三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宜安和肥下都在现在河北省藁城县境内),却之。”四年,“秦攻番(念pán)吾(在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李牧与之战,却之。”者,指次数。再,再次。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大破匈奴,匈奴十多年不敢近赵边城。他几次打退秦军的进攻。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领兵抵抗。赵王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使人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第二年,王翦破赵,虏赵王,灭赵国。下文说的“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是指的这件事。(10)洎(jì):及,到了。(11)诛:杀。这里是说被杀。(12)邯郸为郡:赵国的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就是说赵国灭亡了。邯郸,现在河北省邯郸市。(13)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处在秦国把别的国灭得将要完了的时候。(14)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单薄而无依靠。(15)向使:假使。向,假设连词。与“假若”同。(16)三国:韩、魏、楚。(17)刺客:指燕国荆轲。(18)良将:指赵国李牧。(19)胜负之数(shù):胜败的命运。(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跟秦国相比较,(在哪一方面)或者还不容易决定。当,倘若。量,判断,估计。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存。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很有远大的谋略,能够保卫他们的疆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可是灭亡得并不早,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来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作过五次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都被(赵国的良将)李牧打退。等到李牧因为被人诬蔑而为赵王所杀,(赵国这才灭亡,)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个国家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近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跟秦国)作战被打败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遣刺客荆轲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跟秦国相比较,也许不能轻易下判断呢。
第二段是就割地赂秦的韩、魏、楚三个国家之必亡说的,这一段是就未尝赂秦的齐、燕、赵三个国家说的。开头“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三句,用“与嬴而不助五国”作理由,说明没有赂秦的齐国为什么也不免于灭亡。以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句,先总说燕、赵义不赂秦,再分说燕之灭亡由于派荆轲刺秦王,赵之灭亡由于赵王听谗言杀了良将李牧。作者在这几句话里,称赞燕国一度收到“用兵之效”,惋惜赵国“用武而不终”,意在阐明对敌人坚持斗争的重要性。以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一句,说明燕,赵失去强援,也就难免亡国。语意之间,认为燕、赵的灭亡,尚有可以原谅的地方。这一段,从开头到“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分析齐、燕、赵三国之亡是由于失去外援。这也就是直接论证第一段所说的“不赂者以赂者丧”,间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一句,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假设,推论如果韩、魏、楚不割地,齐、燕、赵的外交、政治、军事路线正确,六国和秦国谁胜谁负,还不能轻易地断定。这是反过来对不赂秦则国未必亡加以申说。
再看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极威②之所劫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④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①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àn)也:秦国的人吃饭都吃不下去的。这是比喻的说法。食,动词。之,等于“而”。不得下咽,咽不下去。②积威:积久的威势。③劫:胁迫。④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不贿赂秦国就能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每天割地,每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这一段是惋惜六国为秦国的积威所胁制,所吓倒。这篇文章的第二、第三两段,主要是根据历史事实发表议论。这一段则完全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议论。作者先指出六国本来有很好的抵抗秦国的条件,可是竟为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然后顺理成章,用沉痛的心情,警告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吸取这个教训。
作者认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就能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现在看来,他对所谓“谋臣”“奇才”的估价未免失之于高。不过六国的国君如果想要抗拒秦国,那么团结各方面的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在古代在现代都是一样的。
再看第五段,也就是最后一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①,是又在六国下矣②!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短语:
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随。故事,旧事,前例。②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又在六国之下了,就是说不如六国。是,这。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力量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依靠行贿而战胜秦国的情势。如果拿着一个一统天下的大国,而(向敌人屈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这一段是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本来是可以结束的;可是作者却不在那里结束,又添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象没有也可以;从写作的目的来说,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两句话却非常重要。
《六国论》讲解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 › 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 ›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 › 《六国论》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 《六国论》导读(二)
- › 《六国论》导读(一)
- › 《六国论》注释“举”疑
- › 《六国论》中三个近义词的运用
- › 《六国论》分析
- › 《六国论》讲解
- › 《六国论》中“食之”解
- › 《六国论》评注
- ›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