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六国论》讲解

《六国论》讲解

浏览次数: 20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六国论》讲解,

这篇文章选自苏洵的《嘉祐集》,题目原作《六国》,现在从通行选本作《六国论》。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宋朝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把平日所作的文章都焚烧了,闭户专心读书,研究通了六经百家的学说,撰写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几千字。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到了京师,晋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喜爱苏洵的文章,认为就是贾谊、刘向的文章,也并不比苏洵写得更好。一时许多士大夫争着传诵和仿效苏洵的文章。宰相韩琦也认为苏洵的文章写得好,向朝廷推荐他。朝廷任苏洵为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苏洵参加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他就死了。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有名的文学家,世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六国论》这篇文章,是论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三——前二二一年)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国家灭亡的原因,以及从这件事应当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的。
战国时期,东周的天子由力量逐渐衰微到终于灭亡。诸侯的势力却很强大。在战国时期这一百八十二年间,秦国和六国这七个强国(所谓“七雄”),都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混战,而基本上则是秦国向六国猛烈地进攻。七国之中,秦国本来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从此以后,就成了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秦国据有现在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一带地方,地势险固,适宜于防守,也适宜于出击,称为天府之国。韩国据有现在陕西省东部、河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一部分地方,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在七国中最为弱小。魏国据有现在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一带地方,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大部分是平原,无险可守。赵国据有现在的河北省、山西省一带地方。燕国据有现在的北京市、河北省和辽东半岛一带地方,距离秦国远,受战祸比较晚。齐国据有现在的山东半岛大部分地方,国富兵强,距离秦国远,不受秦国的威胁。楚国据有中原以南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七国里边,楚国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
秦国强盛起来以后,积极地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是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最后六国终于都被秦国灭掉,秦国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
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原因,从前作史论的人常常根据自己的看法,作种种不同的分析,当然很难说一定合乎科学。但是作史论的人,往往能抓住关键性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在写作方法上,多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篇《六国论》就是这类的文章。

《六国论》可以分为五段,现在先看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③:“六国互丧④,率⑤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⑥失强援⑦,不能独完⑧,故曰‘弊在赂秦’也。”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①:兵:兵器,武器。②赂秦:割让土地给秦国,向秦国行贿。贾谊《过秦论》说:“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③或曰:或者说,有人说。这是设问,下边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④六国互丧:六国彼此都灭亡。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灭韩,十九年灭赵(赵公子嘉立为代王,至始皇二十五年始灭),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⑤率:一概,全都 。⑥盖:用在句子开头的虚词,下边陈述理由。⑦强援:强有力的援助者。⑧独完:单独保全。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作战的本领不好,毛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陆续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道:“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别的国家贿赂秦国,影响了它们而灭亡。这是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毛病在于贿赂秦国’。”
这一段,第一句(以标句号或问号、叹号的地方为一句)劈头就明确地提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句紧接着就解释为什么“赂秦”就会亡国。第三句是设问,第四句是回答。为什么要设此一问,有此一答呢?这是因为六国里边,真正割地赂秦的只有韩、魏、楚三国,至于齐、赵、燕三国,并没有直接割地赂秦。熟悉历史史实的人,可以根据这一点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作者为巩固自己的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就用设问的办法,主动地提出这个可以引起争论的问题,然后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理由,来回答那个疑问。这就是说,由于诸侯中出现了赂秦的国家,不赂秦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支持者,那就必然不能单独地保全。对于可能发生的疑问既然作了回答,作者这就可以有理由地用肯定的口气,再一次地重申自己的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
我们看,作者提出的论点非常明确。这一段里边的话,都是从逻辑上确立这个论点的。每句跟每句之间,意思连接得很有条理、很紧密,作者写文章的时候,考虑得极为周到。

再看第二段:
秦以攻取(1)之外,小则获邑(2),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4)百倍;诸侯之所亡(5),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6)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7),暴霜露(8),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11)以予(12)人,如弃草芥(1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14),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5),奉之弥繁(16),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17)矣。至于(18)颠覆(19),理固宜然(20)。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1)。”此言得之(22)。
现在先解释这一段里边比较生的一些词语:
(1)以攻取:用战争夺取。(2)邑:小城。下文的“城”指大城。(3)所得:指秦因六国赂秦而得之地。(4)实:成果,这里指成果的数量。(5)诸侯之所亡:六国诸侯所失的土地。指六国因赂秦而失去的土地。下文“战败而亡”的“亡”,也指失地。(6)固:本来,原本。(7)思厥先祖父: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思,句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厥,其,他们。先,先人。祖父,这里是说祖辈父辈。(8)暴霜露:如同说“冒霜露”,不避霜露。(9)斩荆棘:披荆斩棘,表示创业艰难。(10)尺寸之地:形容土地之小。(11)举:皆,都。(12)予:给,或者写作“与”。(13)草芥:比喻轻微的东西。芥,不足贵的草。(1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例如公元前三三一年,秦大败魏兵,第二年魏献河西之地求和。前三二八年,又献上郡十五县(现在陕西省榆林县、绥德县等地)于秦,前二九○年,献黄河东岸地四百方里于秦。(15)厌:同“餍”,饱,满足。(16)奉之弥繁:送给他越多。之,代秦国。下文“侵之”的“之”代赂秦的诸侯。弥,越加。繁,多。(17)判:分。意思是清清楚楚的。(18)至于:到……的结局,终究。(19)颠覆:被推翻,就是灭亡。(20)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应该这样。然,如此,这样。(2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是战国时苏代(苏秦的弟弟,他曾游说诸侯合纵抗秦)对魏安{34EC_02}(念xī)王说的话,见《史记·魏世家》。事,侍奉。(22)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代上边说的道理。
这一段用现代语来说,大意是: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由于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其结果要大到一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由于打败仗所丧失的土地,其结果也要大到一百倍。(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战争上了。他们(六国诸侯)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犯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这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可是)子孙对那土地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就好象抛弃毫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给秦国)五座城,明天割(给秦国)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但是起来后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兵又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犯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最后终于灭亡,按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象抱着柴救火,柴燃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把道理说得很透彻。
这一段紧接上文,阐明为什么诸侯以土地赂秦必然自取灭亡的道理。开头“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三句,分析秦国的疆域之所以能够大量地扩展,六国诸侯的土地之所以大量地丢失,主要是由于土地的割让,而不是由于战争。这三句话,雄辩地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有力地证实了“弊在赂秦”。“固不在战矣”这一判断,语气说得非常肯定。以下“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四句,述说诸侯想用割地的办法换取和平,而实际上秦国却并不因此片刻停止进攻。以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数句,根据寻常的事理,论证六国用割让土地的办法侍奉秦国,必然要把土地割让完毕为止。写议论文所用的证明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事实来证明,就是摆事实,举例子;一种是用逻辑关系来证明,就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一段先用摆事实的方法,证明六国之亡非亡于战争,证明赂秦并不能阻止秦兵的进攻;然后用科学推理的方法,用“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寻常事理,推论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个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跟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相照应。

[1] [2] [3]  下一页


《六国论》讲解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