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讲解
浏览次数: 20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六国论》讲解,
这里谈一谈这篇文章的风格和渊源。
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文章,多半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宋朝的古文家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是“战国之文”。三苏里边,苏洵尤其擅长作策论。他的策论一般写得极为雄辩。明朝的古文家茅坤评这篇《六国论》说:“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主张合纵抗秦的一派)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六国论》的笔法,
www.350xue.com
有的地方确实象《战国策》。其中论六国赂秦之失策的话,主要的部分就是出于纵人之说。试看《六国论》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很明显地是出于战国时期主张六国合纵拒秦的有名的外交家苏秦的话。《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游说韩宣惠王,说:“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现在河南省宜阳县)、成皋(现在河南省虎牢)。今兹效之(效之,献给他。效,呈献),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又如《六国论》所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比喻,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苏代也是主张合纵拒秦的。这不都是“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吗?
再谈一谈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段)。然后就着论点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个国家),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第二段)。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免于灭亡,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然是“弊在赂秦”(第三段)。然后转过来从反面说,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指出六国之亡,是由于被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第四段)。最后说,六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如果不赂秦而起来抗秦,既然还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那么堂堂的天下大国,那就更没有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道理了(第五段)。这篇文章的脉络很清楚,结构极为完整。
再谈谈这篇文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篇文章一共用五百四十多个字,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是由于文章的结构谨严,作者对所要说的这些话应该如何前前后后地加以安排,考虑得很周密,尤其是由于语句写得精炼有力。这篇文章里边,不仅没有可有可无的话,就是必须说的话,也不曾过多地使用笔墨。例如第一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还解释了有关论点的两个问题,话并没有说许多,意思却表达得十分明确。最后一段,讽刺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话只说了两句,并没有直接谈时事,宋、契丹、西夏这些国名都没有出现,可是这两句话却能使读者清楚地领会到里边还有文章,读起来只觉得意思深远,不禁要反复吟味。第二段,用“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来描写创业的艰难;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来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极言献地之多;“一夕”极言苟安时间的短暂;“起视”“又至”,极言秦人的入侵片刻也不肯停止。在严肃的讲道理的议论文里,运用这样一些描写形容的语句,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第三段,一边叙述历史事实,一边就加以分析评论,写得极为简洁。
最后谈谈苏洵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意义。
《六国论》讲解
这里谈一谈这篇文章的风格和渊源。
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文章,多半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宋朝的古文家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是“战国之文”。三苏里边,苏洵尤其擅长作策论。他的策论一般写得极为雄辩。明朝的古文家茅坤评这篇《六国论》说:“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主张合纵抗秦的一派)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六国论》的笔法,
www.350xue.com
有的地方确实象《战国策》。其中论六国赂秦之失策的话,主要的部分就是出于纵人之说。试看《六国论》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很明显地是出于战国时期主张六国合纵拒秦的有名的外交家苏秦的话。《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游说韩宣惠王,说:“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现在河南省宜阳县)、成皋(现在河南省虎牢)。今兹效之(效之,献给他。效,呈献),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又如《六国论》所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比喻,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苏代也是主张合纵拒秦的。这不都是“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吗?
再谈一谈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段)。然后就着论点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个国家),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第二段)。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免于灭亡,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然是“弊在赂秦”(第三段)。然后转过来从反面说,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指出六国之亡,是由于被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第四段)。最后说,六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如果不赂秦而起来抗秦,既然还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那么堂堂的天下大国,那就更没有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道理了(第五段)。这篇文章的脉络很清楚,结构极为完整。
再谈谈这篇文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篇文章一共用五百四十多个字,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是由于文章的结构谨严,作者对所要说的这些话应该如何前前后后地加以安排,考虑得很周密,尤其是由于语句写得精炼有力。这篇文章里边,不仅没有可有可无的话,就是必须说的话,也不曾过多地使用笔墨。例如第一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还解释了有关论点的两个问题,话并没有说许多,意思却表达得十分明确。最后一段,讽刺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话只说了两句,并没有直接谈时事,宋、契丹、西夏这些国名都没有出现,可是这两句话却能使读者清楚地领会到里边还有文章,读起来只觉得意思深远,不禁要反复吟味。第二段,用“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来描写创业的艰难;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来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极言献地之多;“一夕”极言苟安时间的短暂;“起视”“又至”,极言秦人的入侵片刻也不肯停止。在严肃的讲道理的议论文里,运用这样一些描写形容的语句,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第三段,一边叙述历史事实,一边就加以分析评论,写得极为简洁。
最后谈谈苏洵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意义。
《六国论》讲解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 › 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 ›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 › 《六国论》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 《六国论》导读(二)
- › 《六国论》导读(一)
- › 《六国论》注释“举”疑
- › 《六国论》中三个近义词的运用
- › 《六国论》分析
- › 《六国论》讲解
- › 《六国论》中“食之”解
- › 《六国论》评注
- ›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