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浏览次数: 18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摘 要]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关键词] 题材 深微化 政治诗 咏史诗 咏物诗 爱情诗
[作者简介] 沈文凡,1960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现师从著名学者、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发展轮廓与轨迹。对传统诗歌题材扬弃的过程,也正是诗歌题材意蕴趋向深刻与精微的过程。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似乎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下面结合其所处时代环境、氛围及其艺术表现方式分而论之。
一、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现存诗有六百多首,其中直接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一定的比重。他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隋师东》在讥刺讨叛诸将跋扈难制、冒功邀赏的同时,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庙算之失”,即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宰辅不得其人。从侧面写出了藩镇长期割据的根本原因。《寿安公主出降》对文宗将寿安公主嫁给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以示“怀柔”的屈辱妥协政策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淮阳路》追思变乱之前藩镇跋扈之弊,隐讽君主的猜忌激成藩镇的叛乱。这些诗篇指出藩镇割据长期不能消除在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他还有些诗直刺割据的藩镇。《赋得鸡》讽刺藩镇侵权夺利,妄自恣肆。《井络》引用刘备尚且不能恃险而成霸业的旧史,严正地预戒藩镇不要恃险割据,真可谓“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冯浩《玉?生诗集笺注》引田兰芳语。)武宗会昌三年(843),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宰相李德裕力主讨伐。次年八月平定叛乱。《行次昭应县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改讨》写于发兵攻讨时。诗中用狂童指刘稹,形容其处境如鱼游沸鼎、鸟覆危巢,预言其覆灭指日可待。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平叛战争的形势。
宦官擅权乱政是唐代后期政治腐朽的突出表现。大和九年,发生了宦官“近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唐纪》)的“甘露之变”,它是皇帝、朝臣与宦官之间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事变之后,李商隐写了一系列抨击宦官乱政的诗篇。在《有感二首》中,诗人愤怒地揭露了他们大事株连、杀戮朝臣的罪行,描绘出长安城内,朝廷上下死者衔冤、生者饮恨的悲惨肃杀的恐怖气氛。开成元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连续上表,表示要誓死以清君侧。李商隐又写了《重有感》,深咎内外文武坐视朝廷危机,激励刘从谏为朝廷效力,及早平乱。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对甘露事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的刘?,在对策中猛烈抨宦官乱政,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遭到宦官嫉恨,被黜不取,后又遭远谪柳州、死于贬所的厄运。李商隐与刘?肝胆相契,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通过酬赠、哭祭刘?的一系列诗篇。为其屡遭迫害致概,并倾注了对宦官黑暗势力的痛恨。《酬刘司户?》将刘?拟同屈原、贾谊,对其刚直敢言的政治品质极为钦佩,对其遭到贬黜深为同情。这实际上是对迫害刘?的宦官势力的抗议。刘?冤死异乡,李商隐接连写了四首掉诗,重叠致哀。《哭刘?》、《哭刘司户?》、《哭刘司户二首》四诗表达了对刘?高风亮节的由衷敬仰,对刘?以直谏而遭谪、卒于贬所的深深痛悼,对所处黑暗政局的强烈抗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内容。
李商隐的政治诗还讽刺和抨击了朋党互相倾轧、迫害异已的罪行。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政治遭遇产生过具体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这类作品饱含着对党祸的沉痛怨恨。“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哭遂州萧侍朗二十四韵》),为萧?等人作哀诔之词,直接表达了对党人罗织人罪,制人死命的满腔悲愤。有些诗篇采用的是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乱石》把朋党势力比作阻塞道路、遏制人才的乱石,“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把朋党相争的形势比作“弹棋局”。其深刻性是不难体会的。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政治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与其讥切现实、抨击时政、追原祸本、抒发感愤的内容相适应,其政治诗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前人评李商隐政治诗:“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当然是着眼于他的诗在取材、立意,以时事入诗等方面近似于杜甫诗的忧国伤时。实际上,李商隐政治诗在艺术渊源上也得于杜甫。如《隋师东》人评:“得杜陵一体”。(《说诗?语》)《淮阳路》人评:“气脉既大,意境亦深,沉著流走,居然老杜之遗。”(《玉?生诗说》)《有感二首》人评:“悲愤交集,直以议论出之。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虽少陵无以远过,岂晚唐纤琐一派所能望其项背哉”(《李义山诗辨证》《重有感》人评:“此首即杜之《诸将》也。”(《玉?生诗意》)《哭刘司户?》人评:“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姚鼐语)《曲江》人评:“此篇与少陵《哀江头》相对而言。”(《义门读书记》)等等。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哀时抚事,笔触凝重,意境深沉。语言锤炼,韵律和谐,气脉顺畅,得杜诗神髓。
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咏史诗是其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yin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诗人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yin昏的各种丑态,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如《北齐二首》,写不理政事,沉湎女色,祸败随即而来;而面临亡国之锅,竟视若无睹,仍不忘追欢逐乐。诗极意刻画了北齐后主高纬荒yin误国的丑态。诗人还着力揭露、批判封建帝王宴游骄恣、畋猎无度等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如《隋宫二首》抨击隋炀帝不听臣下劝阻,劳民竭财,盘游无度。写隋炀帝死后仍不改生前贪欲yin昏,显示出其亡国的必然性。诗人还抨击了封建帝王的妄冀神仙,企求长生,荒废政事的愚妄行为。如《汉宫词》,青雀不返,求仙无验,而君王犹企望长生,望仙不已。可见其执迷不悟;坐视臣下有消渴之疾,竟连一杯金茎露也吝于赐与。正可见其有求仙之私而无求贤之德,进一步写出君王的溺于求仙。《瑶池》揭露了神仙的虚妄,诗人借西王母等不来穆王时的焦躁诘问,暗示遇仙的穆王已不存在,神仙西王母也不能使自己的情人免于一死。“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讥刺透骨。
骄奢、佚游、重色、求仙等是封建帝王生活上奢侈yin佚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政治上昏愦腐朽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昏愦腐朽,不恤国事,因此才肆意奢靡yin乐;而肆意奢靡yin乐的结果,又加重了政治上的昏愦腐朽。李商隐咏史诗观照现实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的。诗人在咏史诗中借楚灵王、吴王夫差、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乃至唐玄宗等荒yin误国的典型托古讽时,深寓历史教训,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李商隐抒发历史感慨,寄托现实政治感受,蕴寓历史鉴戒之意的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品性。藏锋敛锷,有案无断,是其咏史诗的艺术品性之一。李商隐咏史诗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具休论断,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具文见意,韵味深长。如《贾生》,汉文帝于宣室召见贾谊事,被一般封建文人称道为君臣遇合的古今盛典。但诗人却超越寻常之见,一反其意,假古寄讽。诗中就汉文帝徒事鬼神、不问苍生的典型事例,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的腐朽本质:在外表求贤重贤这一虚礼的幌子下,将治国安邦的贤才视同服务于自己热衷迷信、妄求长生等虚妄无益之事的巫祝。将深刻透辟的见解融于叙事之中,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采取层层铺垫的方式,最后再进行强烈对照,事实的本质不言自明。点出细节,即小见大,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又一艺术品性。诗人通过咏史向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鉴戒时,并不是全面地阐释某一历史事实,而是尽可能选择富于包孕效应、暗示作用的典型历史人事细节,如寄慨的微物、寓意的片断、合理的图景等加以着力描写,借题发挥,生发、引申出历史故实、历史素材中人们不易发现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小中见大,扩展、延伸咏史的内涵。如《齐宫词》: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诗人用九子铃作为串演两代亡国败君悲丑剧的小道具来寄寓兴亡的感慨,具有典型意义。九子铃这一细小物件是齐废帝穷奢极欲生活史的见证,也是其荒yin昏愦、自取灭亡的标志。齐亡后,梁台新主在梁台(即已易主的齐宫)依旧荒yin纵欲,亡齐遗物九子铃又成了梁台新主荒yin相继的的标志和其重蹈覆辙的预兆。纪昀云:“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李义山诗集辑评》),确是的评。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摘 要]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关键词] 题材 深微化 政治诗 咏史诗 咏物诗 爱情诗
[作者简介] 沈文凡,1960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现师从著名学者、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发展轮廓与轨迹。对传统诗歌题材扬弃的过程,也正是诗歌题材意蕴趋向深刻与精微的过程。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似乎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下面结合其所处时代环境、氛围及其艺术表现方式分而论之。
一、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现存诗有六百多首,其中直接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一定的比重。他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隋师东》在讥刺讨叛诸将跋扈难制、冒功邀赏的同时,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庙算之失”,即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宰辅不得其人。从侧面写出了藩镇长期割据的根本原因。《寿安公主出降》对文宗将寿安公主嫁给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以示“怀柔”的屈辱妥协政策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淮阳路》追思变乱之前藩镇跋扈之弊,隐讽君主的猜忌激成藩镇的叛乱。这些诗篇指出藩镇割据长期不能消除在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他还有些诗直刺割据的藩镇。《赋得鸡》讽刺藩镇侵权夺利,妄自恣肆。《井络》引用刘备尚且不能恃险而成霸业的旧史,严正地预戒藩镇不要恃险割据,真可谓“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冯浩《玉?生诗集笺注》引田兰芳语。)武宗会昌三年(843),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宰相李德裕力主讨伐。次年八月平定叛乱。《行次昭应县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改讨》写于发兵攻讨时。诗中用狂童指刘稹,形容其处境如鱼游沸鼎、鸟覆危巢,预言其覆灭指日可待。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平叛战争的形势。
宦官擅权乱政是唐代后期政治腐朽的突出表现。大和九年,发生了宦官“近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唐纪》)的“甘露之变”,它是皇帝、朝臣与宦官之间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事变之后,李商隐写了一系列抨击宦官乱政的诗篇。在《有感二首》中,诗人愤怒地揭露了他们大事株连、杀戮朝臣的罪行,描绘出长安城内,朝廷上下死者衔冤、生者饮恨的悲惨肃杀的恐怖气氛。开成元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连续上表,表示要誓死以清君侧。李商隐又写了《重有感》,深咎内外文武坐视朝廷危机,激励刘从谏为朝廷效力,及早平乱。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对甘露事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的刘?,在对策中猛烈抨宦官乱政,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遭到宦官嫉恨,被黜不取,后又遭远谪柳州、死于贬所的厄运。李商隐与刘?肝胆相契,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通过酬赠、哭祭刘?的一系列诗篇。为其屡遭迫害致概,并倾注了对宦官黑暗势力的痛恨。《酬刘司户?》将刘?拟同屈原、贾谊,对其刚直敢言的政治品质极为钦佩,对其遭到贬黜深为同情。这实际上是对迫害刘?的宦官势力的抗议。刘?冤死异乡,李商隐接连写了四首掉诗,重叠致哀。《哭刘?》、《哭刘司户?》、《哭刘司户二首》四诗表达了对刘?高风亮节的由衷敬仰,对刘?以直谏而遭谪、卒于贬所的深深痛悼,对所处黑暗政局的强烈抗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内容。
李商隐的政治诗还讽刺和抨击了朋党互相倾轧、迫害异已的罪行。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政治遭遇产生过具体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这类作品饱含着对党祸的沉痛怨恨。“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哭遂州萧侍朗二十四韵》),为萧?等人作哀诔之词,直接表达了对党人罗织人罪,制人死命的满腔悲愤。有些诗篇采用的是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乱石》把朋党势力比作阻塞道路、遏制人才的乱石,“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把朋党相争的形势比作“弹棋局”。其深刻性是不难体会的。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政治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与其讥切现实、抨击时政、追原祸本、抒发感愤的内容相适应,其政治诗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前人评李商隐政治诗:“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当然是着眼于他的诗在取材、立意,以时事入诗等方面近似于杜甫诗的忧国伤时。实际上,李商隐政治诗在艺术渊源上也得于杜甫。如《隋师东》人评:“得杜陵一体”。(《说诗?语》)《淮阳路》人评:“气脉既大,意境亦深,沉著流走,居然老杜之遗。”(《玉?生诗说》)《有感二首》人评:“悲愤交集,直以议论出之。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虽少陵无以远过,岂晚唐纤琐一派所能望其项背哉”(《李义山诗辨证》《重有感》人评:“此首即杜之《诸将》也。”(《玉?生诗意》)《哭刘司户?》人评:“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姚鼐语)《曲江》人评:“此篇与少陵《哀江头》相对而言。”(《义门读书记》)等等。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哀时抚事,笔触凝重,意境深沉。语言锤炼,韵律和谐,气脉顺畅,得杜诗神髓。
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咏史诗是其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yin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诗人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yin昏的各种丑态,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如《北齐二首》,写不理政事,沉湎女色,祸败随即而来;而面临亡国之锅,竟视若无睹,仍不忘追欢逐乐。诗极意刻画了北齐后主高纬荒yin误国的丑态。诗人还着力揭露、批判封建帝王宴游骄恣、畋猎无度等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如《隋宫二首》抨击隋炀帝不听臣下劝阻,劳民竭财,盘游无度。写隋炀帝死后仍不改生前贪欲yin昏,显示出其亡国的必然性。诗人还抨击了封建帝王的妄冀神仙,企求长生,荒废政事的愚妄行为。如《汉宫词》,青雀不返,求仙无验,而君王犹企望长生,望仙不已。可见其执迷不悟;坐视臣下有消渴之疾,竟连一杯金茎露也吝于赐与。正可见其有求仙之私而无求贤之德,进一步写出君王的溺于求仙。《瑶池》揭露了神仙的虚妄,诗人借西王母等不来穆王时的焦躁诘问,暗示遇仙的穆王已不存在,神仙西王母也不能使自己的情人免于一死。“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讥刺透骨。
骄奢、佚游、重色、求仙等是封建帝王生活上奢侈yin佚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政治上昏愦腐朽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昏愦腐朽,不恤国事,因此才肆意奢靡yin乐;而肆意奢靡yin乐的结果,又加重了政治上的昏愦腐朽。李商隐咏史诗观照现实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的。诗人在咏史诗中借楚灵王、吴王夫差、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乃至唐玄宗等荒yin误国的典型托古讽时,深寓历史教训,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李商隐抒发历史感慨,寄托现实政治感受,蕴寓历史鉴戒之意的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品性。藏锋敛锷,有案无断,是其咏史诗的艺术品性之一。李商隐咏史诗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具休论断,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具文见意,韵味深长。如《贾生》,汉文帝于宣室召见贾谊事,被一般封建文人称道为君臣遇合的古今盛典。但诗人却超越寻常之见,一反其意,假古寄讽。诗中就汉文帝徒事鬼神、不问苍生的典型事例,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的腐朽本质:在外表求贤重贤这一虚礼的幌子下,将治国安邦的贤才视同服务于自己热衷迷信、妄求长生等虚妄无益之事的巫祝。将深刻透辟的见解融于叙事之中,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采取层层铺垫的方式,最后再进行强烈对照,事实的本质不言自明。点出细节,即小见大,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又一艺术品性。诗人通过咏史向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鉴戒时,并不是全面地阐释某一历史事实,而是尽可能选择富于包孕效应、暗示作用的典型历史人事细节,如寄慨的微物、寓意的片断、合理的图景等加以着力描写,借题发挥,生发、引申出历史故实、历史素材中人们不易发现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小中见大,扩展、延伸咏史的内涵。如《齐宫词》: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诗人用九子铃作为串演两代亡国败君悲丑剧的小道具来寄寓兴亡的感慨,具有典型意义。九子铃这一细小物件是齐废帝穷奢极欲生活史的见证,也是其荒yin昏愦、自取灭亡的标志。齐亡后,梁台新主在梁台(即已易主的齐宫)依旧荒yin纵欲,亡齐遗物九子铃又成了梁台新主荒yin相继的的标志和其重蹈覆辙的预兆。纪昀云:“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李义山诗集辑评》),确是的评。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歌 李商隐 艺术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