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阿Q
浏览次数: 85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也谈阿Q,
人们可以不知道《阿Q正传》,可以不知道阿Q出于谁之手,但决不能不知道阿Q。此形象响于国内外,有本土的,有留洋的。做官做不成时,我才不受那分累呢,落得轻松;考试考不好时,我底子比他好多啦;生意做不成时,钱少好——安全--------。
鲁迅先生是大家,王冶秋先生说“这篇民族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他读十四遍,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遍比一遍收获大。同理,我教一遍有一遍的感想,一遍比一遍感想深。鲁迅在此揭示的不仅仅是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同时他在此还给我们画了一幅“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图解,通过此图解更有力揭示了一群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振聋发聩。
首先作者通过第一章序,为小说的正名,追究阿Q的姓,名的来历,阿Q的籍贯。分明把一个无名,无姓,无籍贯,无依无靠,孤身一人的阿Q推到人们面前,在那对门第,望族,特别推崇的封建社会,他的悲惨的遭遇就不待而言了。为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章优胜记略,此时的阿Q虽然上无片瓦,下无片地,但有一身力气,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过生活。他很自尊,不趋炎附势,“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在精神上独不表示格外的尊奉,-------”,当然他有他的精神依托,“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没有错,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精神支柱吗。
但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人,媚富人,欺穷人,并以欺负别人为乐事。阿Q的无姓无籍贯注定了受欺负的命运。在阿Q感觉他“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阿Q“以为不足贵”,因为他讳说“癞”,讳说“光”,讳说“亮”。但有些人专揭别人的短处,专打别人的三寸,嫉妒别人的舒坦。阿Q忌讳,他们却因为他忌讳而偏说。于是阿Q“估量了对手,口呐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然而“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只能“怒目而视”了,想以此来保存自己的尊严,争取自己的地位,但你硬他怕你,你软他欺你,你的怒目而视反而成了别人起哄的把柄。“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当然意思很明白“你还不配有这癞疮疤”,这只能是人逼到绝境的一句蠢话。未庄人们仍然不罢休,阿Q最终仍然被打,阿Q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以寻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未庄人们不允许,一边打着一边逼着阿Q说:“说老子打儿子,老子打儿子,--------”那无疑于让他承认他是别人的儿子,可怜的阿Q心理的自尊被剥夺几乎殚尽,“打虫豸,打虫豸,好不好,-----。”(硬说虫豸也不说儿子)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聪明,但也明白自己在“自轻自贱”。不过,反回来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去掉“自轻自贱”不是还是第一吗?状元不也是第一吗,阿Q又胜利了,可怜的阿Q,可悲的阿Q。
鲁迅先生通过“癞疮疤”事件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未庄人们的可恶的欺软怕硬心理,可怕的“痛打落水狗”心理。阿Q想要的只是可怜的精神胜利,来使自己活的稍有意义。未庄人们太吝啬了,连这点也要剥夺的干干净净。
押牌宝事件是阿Q几乎面临真正的失败,他幼稚,他迟钝,他赢了很多钱“铜钱变成了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的非常,没有感觉到危机的来临,以致于在那种情况下,他钱被抢,人被打,他还“若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才知道他的一顿洋钱不见了。”又“寻不到根柢”。他终于“忽忽不乐”,说什么也说服不了他自己。他“忽忽不乐”。“感到失败的苦痛了”-------终于“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精神上再一次感到胜利,如果精神胜利法进化到这一步,那就战无不胜了。而这种胜利是怎样的胜利,是自我折磨,自我摧残。而导致阿Q走到这一步,难道不是未庄一伙鸟男女们,难道不是万劫不复的黑白颠倒,本质丑陋的社会吗?阿Q是可恨的,可恶的,但阿Q的每一步又是谁逼的呢?我们嘲笑阿Q,痛恨阿Q,但阿Q又有多大的罪过呢?因此,我同情阿Q,可怜阿Q,恨社会,恨社会上那些灵魂丑恶,心灵变态,奴性十足的人们。
第三章续优胜纪略 阿Q受到人们的蔑视,欺凌,他同样也发扬光大,蔑视自己的同类,“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被扭曲,如果说在第二章中我们同情他,可怜他,那现在应该厌恶他,屏弃他。他麻木,经常的受虐待,欺凌,已经使他思想麻木不仁,甚至于心甘情愿受别人的奴役,别人的摧残,不管是否是自己的错,打了就感觉万事大吉了。他灵魂丑陋,把自己所受的欺凌,摧残转嫁给比他更弱小无助者,并以此得到心理的满足。阿Q也变态了。这个社会就在这种我变态我也逼着你变态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深渊。人们的灵魂也就这样被一一纽曲,变质。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摆着一幅峥嵘的面孔,笑看一切 .
也谈阿Q
人们可以不知道《阿Q正传》,可以不知道阿Q出于谁之手,但决不能不知道阿Q。此形象响于国内外,有本土的,有留洋的。做官做不成时,我才不受那分累呢,落得轻松;考试考不好时,我底子比他好多啦;生意做不成时,钱少好——安全--------。
鲁迅先生是大家,王冶秋先生说“这篇民族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他读十四遍,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遍比一遍收获大。同理,我教一遍有一遍的感想,一遍比一遍感想深。鲁迅在此揭示的不仅仅是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同时他在此还给我们画了一幅“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图解,通过此图解更有力揭示了一群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振聋发聩。
首先作者通过第一章序,为小说的正名,追究阿Q的姓,名的来历,阿Q的籍贯。分明把一个无名,无姓,无籍贯,无依无靠,孤身一人的阿Q推到人们面前,在那对门第,望族,特别推崇的封建社会,他的悲惨的遭遇就不待而言了。为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章优胜记略,此时的阿Q虽然上无片瓦,下无片地,但有一身力气,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过生活。他很自尊,不趋炎附势,“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在精神上独不表示格外的尊奉,-------”,当然他有他的精神依托,“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没有错,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精神支柱吗。
但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人,媚富人,欺穷人,并以欺负别人为乐事。阿Q的无姓无籍贯注定了受欺负的命运。在阿Q感觉他“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阿Q“以为不足贵”,因为他讳说“癞”,讳说“光”,讳说“亮”。但有些人专揭别人的短处,专打别人的三寸,嫉妒别人的舒坦。阿Q忌讳,他们却因为他忌讳而偏说。于是阿Q“估量了对手,口呐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然而“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只能“怒目而视”了,想以此来保存自己的尊严,争取自己的地位,但你硬他怕你,你软他欺你,你的怒目而视反而成了别人起哄的把柄。“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当然意思很明白“你还不配有这癞疮疤”,这只能是人逼到绝境的一句蠢话。未庄人们仍然不罢休,阿Q最终仍然被打,阿Q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以寻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未庄人们不允许,一边打着一边逼着阿Q说:“说老子打儿子,老子打儿子,--------”那无疑于让他承认他是别人的儿子,可怜的阿Q心理的自尊被剥夺几乎殚尽,“打虫豸,打虫豸,好不好,-----。”(硬说虫豸也不说儿子)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聪明,但也明白自己在“自轻自贱”。不过,反回来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去掉“自轻自贱”不是还是第一吗?状元不也是第一吗,阿Q又胜利了,可怜的阿Q,可悲的阿Q。
鲁迅先生通过“癞疮疤”事件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未庄人们的可恶的欺软怕硬心理,可怕的“痛打落水狗”心理。阿Q想要的只是可怜的精神胜利,来使自己活的稍有意义。未庄人们太吝啬了,连这点也要剥夺的干干净净。
押牌宝事件是阿Q几乎面临真正的失败,他幼稚,他迟钝,他赢了很多钱“铜钱变成了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的非常,没有感觉到危机的来临,以致于在那种情况下,他钱被抢,人被打,他还“若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才知道他的一顿洋钱不见了。”又“寻不到根柢”。他终于“忽忽不乐”,说什么也说服不了他自己。他“忽忽不乐”。“感到失败的苦痛了”-------终于“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精神上再一次感到胜利,如果精神胜利法进化到这一步,那就战无不胜了。而这种胜利是怎样的胜利,是自我折磨,自我摧残。而导致阿Q走到这一步,难道不是未庄一伙鸟男女们,难道不是万劫不复的黑白颠倒,本质丑陋的社会吗?阿Q是可恨的,可恶的,但阿Q的每一步又是谁逼的呢?我们嘲笑阿Q,痛恨阿Q,但阿Q又有多大的罪过呢?因此,我同情阿Q,可怜阿Q,恨社会,恨社会上那些灵魂丑恶,心灵变态,奴性十足的人们。
第三章续优胜纪略 阿Q受到人们的蔑视,欺凌,他同样也发扬光大,蔑视自己的同类,“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被扭曲,如果说在第二章中我们同情他,可怜他,那现在应该厌恶他,屏弃他。他麻木,经常的受虐待,欺凌,已经使他思想麻木不仁,甚至于心甘情愿受别人的奴役,别人的摧残,不管是否是自己的错,打了就感觉万事大吉了。他灵魂丑陋,把自己所受的欺凌,摧残转嫁给比他更弱小无助者,并以此得到心理的满足。阿Q也变态了。这个社会就在这种我变态我也逼着你变态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深渊。人们的灵魂也就这样被一一纽曲,变质。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摆着一幅峥嵘的面孔,笑看一切 .
也谈阿Q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也谈阿Q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推荐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