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恆毓(博士)[1]
《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會主席
電子信箱:hy@whpq.org
【提要】 本論[2]是作者經過長期的佛法體驗之後而撰寫的,共分《「忍辱」述義》、《忍辱的類型》、《狹義的忍辱與波羅蜜忍辱之區別》、《波羅蜜忍辱的構成要素》和《波羅蜜忍辱的特質》等五部分。通過本論的探討,一方面,忍辱的類型和相互間的關係有了更為詳細的論述和區分;另一方面,在明確提出「負重型忍辱」、「隨機型忍辱」、「阿Q型忍辱」、「狹義的忍辱」和「波羅蜜忍辱」這五個新範疇的同時,作者對佛法所強調的波羅蜜忍辱進行了嚴格的佛法意義的界定。關於本論的學術價值,已故唯識學家單培根教授認為:「(它)不但揭示了世俗忍辱與佛教忍辱的差別,充分反映了作者對於佛教之波羅蜜忍辱有正確而深刻的體認,而且也足以成為那些以世俗忍辱來歪曲佛法的混淆是非者的一面照妖鏡。」
【關鍵詞】 狹義的忍辱 負重型忍辱 隨機型忍辱 阿Q型忍辱 波羅蜜忍辱 無上菩提心 諦察法忍 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眾所周知,大乘佛法特別重視對忍辱的修習。可是,到底什麼是忍辱?佛法中的忍辱與普通意義上的忍辱究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說佛法之忍辱不是關於忍氣吞聲的哲學?人們為什麼要忍辱?應當怎樣忍辱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呢?
要澄清人們在這些問題上的模糊認識,還真得費上一番周折不可。
第一章 「忍辱」述義
由於在很多情況下,佛法的忍辱都是以人們所熟悉的忍辱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因而,要想正確地認識它,就不能不先對「忍辱」這個詞有個準確的把握。
在古代漢語中,「忍辱」一詞是由「忍」與「辱」這兩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詞素所構成的。因此,我們只有弄清了這兩個單字的意義和用法,才能真正地掌握忍辱的內涵,解決那些與之相關的問題。
第一節 「忍」的用法
「忍」是個形聲字,從心,刃聲,本義為堅韌,作形容詞。《孟子﹒告子下》有云:「所以動心忍性,曾[3]益其所不能。」這裡,孟子的「忍」不就是堅韌的意思嗎?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忍」字不但變成了動詞,而且還產生了許多的引申之義。在「忍」的所有用法中,常見的主要有六種。
第一,忍耐、容忍。東漢的經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說:「忍,能也。」什麼是「能」呢?清代王筠的《說文句讀》雖然沒有對它進行直接的說明,但是卻給出了「能」的讀音。它說:「能,讀為『耐』。」既然「能」與「耐」是同音,那麼用「耐」的通假字「能」來訓釋「忍」的做法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了。所以,曹魏時期的博士張揖乾脆就在他所編撰訓詁學專著《廣雅》的《釋言》中直截了當地說:「忍,耐也。」「忍」是耐的意思,而「耐」又是什麼呢?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彙釋﹒卷第二》說:「耐,願辭,猶寧也。」這就是說,「耐」有願意的意思。像宋代詩人余桂的「半晴半雨春無准,燕怯輕寒不耐飛」[4]一句中,「不耐飛」不就是不想飛或不願飛嗎?當然,「耐」還有一個極為常見的用法,那就是作禁得起或受得住來講。《廣韻﹒代韻》有云:「耐,忍也。」像魯迅《祝福》的「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一句中,「耐勞」就是禁得起勞累的意思。因此,不論是容忍還是忍耐,行為的承擔者都必定是行為的決定者。在這種行為中,不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始終會摻有一定願意的成分。像漢代桓寬《鹽鐵論﹒結和》的「此五帝所不忍」、《論語﹒八佾》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二年》的「誠怪陛下復忍孽臣之類,不悉殄滅」等等,其中的「忍」就都是忍耐或容忍的意思。
第二,克制、抑制。《荀子﹒儒效》曰:「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性情,然後能修。」《楚辭﹒離騷》說:「澆身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詩聖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有云:「徑欲依劉表,還疑厭檷衡。漸衰那此別,忍淚獨含情。」很顯然,這裡的「忍」都是克制或抑制的意思。
第三,願意、捨得。屬於這種用法的,有東漢文學家王符《潛夫論﹒忠貴》的「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韻》的「久游不忍還,迫迮冠蓋場」等等。不過,「忍」在被否定詞修飾的時候,意義並非只有一種。與之相近的,是它還可以有忍心的意思。晚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中有這麼一句,它說:「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聞。」而明代馬中錫的《中山狼傳》中也有一句,它是這樣說的,它說:「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其中所謂的「未忍」、「不忍」等等,不就是不忍心、不願意、不捨得的意思嗎?
第四,心狠、殘忍。在《韓非子﹒內儲說下》的「公不忍之,彼將忍公」、《鴻門宴》的「君王為人不忍」、范曄《後漢書﹒荀爽傳》的「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和唐代段成式《西陽雜俎》的「和子性忍,常偷狗及貓食之,為坊市之患」等句中,「忍」字就都是殘忍的意思。
第五,遣相證性。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用法,是人們為了達到去偽存真、捨濫留純的目的而以純真之理和如實之事為安身立命的原則來對客觀存在進行準確而如實地判斷和把握的過程,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公正而客觀的評價的過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訶梨跋摩的《成實論﹒卷第十六﹒忍智品第一百九十八》有云:「行者亦於佛、法、僧及戒中忍。」很顯然,傳統的「忍」的用法在這裡是行不通的。既然如此,人們又當如何去理解呢?《大乘義章﹒卷第十一》認為:「於諸法實相,安住名『忍』。」這就是說,只要能使自己的心念安住於諸法的真實狀態中,那麼這個安住的過程便是所謂的「忍」。而這樣的「忍」不正是遣虛妄之相而證真實之性的代稱嗎?
第六,相當於「智慧」。這是與遣相證性相關聯的一種佛法中所特有的用法,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引申出來的一種名詞性用法。我們之所以說它相當於「智慧」,是因為它絲毫都不能等於人們通常所說的智慧。「智慧」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代人們的分析、判斷以及發明創造的能力,而「忍」字則僅僅是指人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內涵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二者在用法上的差異。不是嗎?像《成實論﹒卷第十六﹒忍智品第一百九十八》中所謂的「若(有)智,能破假名,是名為『忍』。是忍在暖、頂、忍、世第一法中」、「先用順道思慧,後得現智。如牧像人,先觀象跡,以比智知在此中;後則現見。行者亦爾: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然後以智現見」、「勝名近道,此慧為智,故名為『忍』,如為苦法智名『苦法忍』」等等的說法,誰能說,其中的「忍」沒有智慧的意思呢?
第二節 「辱」的意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