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人物随笔
浏览次数: 51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基础知识
标签: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初唐人物随笔,
武德三年的七月,王世充口
www.350xue.com
中的“童子”率领着大军来征讨他了。王世充一下子犯起糊涂来,不晓得为什么唐要出兵征讨他。于是两军阵前问道:“唐帝关中,郑帝河南,你们为什么要来打我?”让人想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句诗,只不过王世充可不会“终日思君不见君”,他巴不得李世民永远不来侵犯呢。此问可说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统一天下征讨四方难道需要理由吗?这本身就是理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答说:“四海咸仰皇风,唯公独阻声教,为此而来!”这当然是明显的借口,阻“声教”(其实就是指王世充阻挡了李唐王朝的统一)的并非只有王世充一个,只能说按进度是到了该消灭王世充的时候了。王世充仍不觉悟,又问:“那么和好行不行呢?”“我爹只教我来打你,可没说让我与你讲和。”反正我们就是要打你,你又能怎样呢?既然如此只好开战了。
洛阳之战李世民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比较稳的打法,一步步蚕食王世充的地盘。王世充有个不利的条件,就是他手下投降的人太多,最后所有的城基本上不是投降就是被攻占,只剩下洛阳了。尽管如此,李世民要想拿下洛阳也不是很容易的。他有一次勘察敌情差点被单雄信杀掉,因而最后他不顾徐世勣的劝告执意要杀单雄信,难免令人怀疑他的动机。但考单雄信之为人,并非如演义中那般英雄,历史上的单雄信,是个轻于去就的人,李世民杀他未必没有道理,否则后来的兄弟相争中单雄信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实在不好说。
围困洛阳,洛阳城中当然是不好过,人口锐减,最后百姓甚至到了用泥混米做成饼的地步。《围城》里有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洛阳城中曾有十三次阴谋献城的行动,都被王世充镇压住了,可见王世充的确是个厉害角色,绝不可小看。上一次对李密能够成功的反败为胜,就是一例。这一次王世充还想再续上一次的神话,带着二万人出来硬拼。这一仗果然够惨烈,就连李、王二人都很危险,一个差点阵亡,一个被刺了一槊,不过谁都没死,但对于王世充来讲,此仗平即是败,更何况真的败了。他没有让洛阳成为滑铁卢——李世民的滑铁卢。此后双方仍是胶着状态。洛阳的困难就不说了,李世民一方也十分艰难,将士思归情绪比较高涨,但他还是咬着牙挺住了,不管什么人反对,哪怕他父亲李渊来的亲笔信,他都不听,目的只有一个,攻下洛阳。而此时洛阳城中王世充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盼窦建德能够早早来援。
最后王世充盼来的不是骑在马上指挥大军的夏王窦建德,而是被大军押解坐在囚车中的唐军阶下囚窦建德。两人相对而泣——王世充泪水中为窦建德流的部分不一定有多少,但是他肯定想到了自己惨淡的将来……
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但条件有一个,就是要李世民保证他以后的生命安全,这里就不好说李世民也是在许牙疼咒,我认为如果是他的话真的不会杀王世充。唐营之中面对着当初自己轻视的“唐童”,王世充一恭到地,结果被李世民调侃了一番。到了长安,李渊一开始先是破天荒的没有杀这个反王——总归还是要照顾一下李世民的面子。然而王世充并没有因此而逃脱被杀的命运。就在王世充全家刚被发配到蜀地后,王世充就被仇人趁其接“旨”之际杀掉了——这自然是矫诏,本属大罪,可是李渊并没有怪罪那些人——可以想见,此事的幕后真凶到底是谁了。
不过也不用为王世充叫屈,因为他也曾背信弃义的杀掉过很多人——或许这就是报应
窦建德
窦建德也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他家世代为农民,最后他竟然只凭着热心助人竖立了很高的威信,以至于他父亲死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竟达到了一千多人。
窦建德的起义是被人牵连的,但也可以说是自找。他为刺杀了县令的孙安祖出主意让他聚人观时变,其实就是造反。这怎么也是个煽动造反的罪过了,窦建德竟然没跟着一起起义,那么这就别怪官府不客气了,于是他的全家都被杀掉了。窦建德索性也投到了起义的队伍中,他投奔了高士达。大业十二年,高士达不听窦建德劝告,出兵与杨义臣决战,最后兵败阵亡,于是窦建德便成了起义军的领导。好在杨义臣被杨广先行干掉,所以窦建德不必担心成为高士达第二,而可以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窦建德可说是在逆境中发展壮大的,就在他称长乐王的那年,薛世雄奉命讨伐李密,路上顺便讨伐其他起义军。七月,在七里进这个地方,窦建德亲帅敢死士二百八十人做先锋,在还差一里的地方,天居然要亮了,突袭是突不成了,窦建德只得准备投降。忽然天降大雾——如果最终得天下的是窦建德,那么这件事一定会成为一件证明窦建德是真命之主的事而大肆传扬。有了雾的掩护,于是突袭照常进行,结果把薛世雄打的只有他自己得以脱身。
隋炀帝死后,窦建德赦免了投降的王琮,一时间很得人心。十一月,窦建德这里也发生了灵异事件,五只大鸟率领万只小鸟聚集在他的宫中,这件事做假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谁也没法指挥一群鸟来朝拜。不过也许就只是一群鸟无意中飞到了他的宫里,其中有五只较大的而已,或许地上有食物屑也说不好。唉呀,忽然间怀疑起这些鸟儿到底是自发的呢,还是被引诱过来的……然后又有人献玉,居然就是夏禹王的玉(反正我是不信啊)。既然有了种种祥瑞,那么窦建德立国没商量,这年便改元五凤,定国号为夏。
和王世充比起来,窦建德要光明磊落的多了,但这也不代表他不会用阴谋。比如对魏刀儿,就是先结盟后突袭。那两年里窦建德很是威风了一阵,所到之处几乎望风而降,只是在幽州有点麻烦,就是那位演义中罗成的爸爸罗艺。后来罗艺被赐姓为李,所以如果看初唐史中看到李艺的话,没错就是罗艺了。李渊没有杀罗艺反而赐姓把他拉到自己宗族中,真不是一般的优待,可是后来罗艺站错了队伍投到了李建成麾下,在李世民登基后担心自己被害投降了突厥,结果当然是悲惨的死去了。
窦建德做的最有政治意义的事就是灭了宇文化及,其实是有点拣便宜了,因为唐的李神通此前已经攻打宇文化及很久,本来也有希望拿下,可是李神通偏偏不准宇文化及的请降,没想到窦建德又盯上了这块肥肉,于是加紧攻城,本希望赶在窦建德到来之前结束此战,最后在李神通的不力指挥下,终于没打下来,唐军没办法也只得退让。窦建德非常幸运的灭掉了宇文化及之后,礼遇隋炀帝的萧皇后,然后又为隋炀帝发丧,还联络洛阳的皇泰主,得封为夏王,取得了政治上的一定优势。可见窦建德虽是农民出身,但他却并不乏政治头脑。
此后窦建德又向唐军在河北的军团发动进攻。唐军主帅是李神通,大将当中有李世勣(本姓徐,赐姓李),这个搭配和江南一带的李孝恭、李靖的搭配差不多,主帅是宗室,助手是名将,只可惜一来江南比河北要弱,二来李神通比李孝恭差了很多,李世勣和李靖也有差距。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等人被俘虏,李世勣被迫投降。要说这比李元吉、裴寂的惨败也差不了多少了,想必李渊肯定十分气恼——其实唐开国之战除了李世民打的几场大仗之外,其他的还真是不利。
窦建德收降了李世勣,待他如上宾,做为回报,也是为了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好趁机逃跑,李世勣为窦建德进攻王世充,俘虏了刘黑闼。后来窦建德余部以刘黑闼为首东山再起,也得感谢一下李世勣,只是他们不懂得“报恩”,反而把李世勣又一次打的全军覆没。此为后话,反正李世勣取得信任之后,便计划着逃回唐朝了,只是按古时迷信说法,窦建德气数未尽,李世勣的计划中途败露,顾不上再救他父亲,只身逃回了唐朝。
这时怎么看窦建德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是谁又知道和李密的意思差不多,窦建德也是一战而败,败的一塌糊涂,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本来王窦之间是敌国关系,可是洛阳被围,危急之下王世充只好求助于窦建德。中书舍人刘斌认为应该援助王世充,而且唐郑两军都已经疲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渔翁得利的时机。刘斌的看法应该说是没有错的,像后世有人说窦建德不应该来只怕并不恰当。因为一旦唐朝占领了洛阳,那么据有长安、洛阳东西二京的唐实力可说是大增,其地盘再也无人可及,而且那样的话李世民得以全力以赴的攻打窦建德,窦若再想取用是难上加难。这个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不过答应王世充后,窦建德并不急于出兵,而是派人给李世民写了封信,劝他回去。信里自夸了一通,然后又展望了一番唐军前景:“彼(就是指唐军)则外无救援,内绝军粮,将听楚歌之声,方见崤陵之哭”,文采是有了(此信当然不是窦建德亲写,是孔德绍写的),可惜也只是大话。想想真是可笑,李世民哪能凭他一封信就给吓回去呢?李渊写信李世民尚且没有退兵,何况窦建德。但窦建德同意出兵帮助王世充,对李世民压力也不小。好在窦建德一时也不能出兵,因为他正在对付孟海公。
时间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武德四年,王世充眼里的救星窦建德总算发兵了。此时夏军新破孟海公,可谓士气正盛,而且三方对比一下,的确夏方最有利。假如我们回到当初猜测一下此战的结果,只怕能料到最后那样一个结局的人不多。
初唐人物随笔
武德三年的七月,王世充口
www.350xue.com
中的“童子”率领着大军来征讨他了。王世充一下子犯起糊涂来,不晓得为什么唐要出兵征讨他。于是两军阵前问道:“唐帝关中,郑帝河南,你们为什么要来打我?”让人想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句诗,只不过王世充可不会“终日思君不见君”,他巴不得李世民永远不来侵犯呢。此问可说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统一天下征讨四方难道需要理由吗?这本身就是理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答说:“四海咸仰皇风,唯公独阻声教,为此而来!”这当然是明显的借口,阻“声教”(其实就是指王世充阻挡了李唐王朝的统一)的并非只有王世充一个,只能说按进度是到了该消灭王世充的时候了。王世充仍不觉悟,又问:“那么和好行不行呢?”“我爹只教我来打你,可没说让我与你讲和。”反正我们就是要打你,你又能怎样呢?既然如此只好开战了。
洛阳之战李世民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比较稳的打法,一步步蚕食王世充的地盘。王世充有个不利的条件,就是他手下投降的人太多,最后所有的城基本上不是投降就是被攻占,只剩下洛阳了。尽管如此,李世民要想拿下洛阳也不是很容易的。他有一次勘察敌情差点被单雄信杀掉,因而最后他不顾徐世勣的劝告执意要杀单雄信,难免令人怀疑他的动机。但考单雄信之为人,并非如演义中那般英雄,历史上的单雄信,是个轻于去就的人,李世民杀他未必没有道理,否则后来的兄弟相争中单雄信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实在不好说。
围困洛阳,洛阳城中当然是不好过,人口锐减,最后百姓甚至到了用泥混米做成饼的地步。《围城》里有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洛阳城中曾有十三次阴谋献城的行动,都被王世充镇压住了,可见王世充的确是个厉害角色,绝不可小看。上一次对李密能够成功的反败为胜,就是一例。这一次王世充还想再续上一次的神话,带着二万人出来硬拼。这一仗果然够惨烈,就连李、王二人都很危险,一个差点阵亡,一个被刺了一槊,不过谁都没死,但对于王世充来讲,此仗平即是败,更何况真的败了。他没有让洛阳成为滑铁卢——李世民的滑铁卢。此后双方仍是胶着状态。洛阳的困难就不说了,李世民一方也十分艰难,将士思归情绪比较高涨,但他还是咬着牙挺住了,不管什么人反对,哪怕他父亲李渊来的亲笔信,他都不听,目的只有一个,攻下洛阳。而此时洛阳城中王世充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盼窦建德能够早早来援。
最后王世充盼来的不是骑在马上指挥大军的夏王窦建德,而是被大军押解坐在囚车中的唐军阶下囚窦建德。两人相对而泣——王世充泪水中为窦建德流的部分不一定有多少,但是他肯定想到了自己惨淡的将来……
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但条件有一个,就是要李世民保证他以后的生命安全,这里就不好说李世民也是在许牙疼咒,我认为如果是他的话真的不会杀王世充。唐营之中面对着当初自己轻视的“唐童”,王世充一恭到地,结果被李世民调侃了一番。到了长安,李渊一开始先是破天荒的没有杀这个反王——总归还是要照顾一下李世民的面子。然而王世充并没有因此而逃脱被杀的命运。就在王世充全家刚被发配到蜀地后,王世充就被仇人趁其接“旨”之际杀掉了——这自然是矫诏,本属大罪,可是李渊并没有怪罪那些人——可以想见,此事的幕后真凶到底是谁了。
不过也不用为王世充叫屈,因为他也曾背信弃义的杀掉过很多人——或许这就是报应
窦建德
窦建德也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他家世代为农民,最后他竟然只凭着热心助人竖立了很高的威信,以至于他父亲死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竟达到了一千多人。
窦建德的起义是被人牵连的,但也可以说是自找。他为刺杀了县令的孙安祖出主意让他聚人观时变,其实就是造反。这怎么也是个煽动造反的罪过了,窦建德竟然没跟着一起起义,那么这就别怪官府不客气了,于是他的全家都被杀掉了。窦建德索性也投到了起义的队伍中,他投奔了高士达。大业十二年,高士达不听窦建德劝告,出兵与杨义臣决战,最后兵败阵亡,于是窦建德便成了起义军的领导。好在杨义臣被杨广先行干掉,所以窦建德不必担心成为高士达第二,而可以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窦建德可说是在逆境中发展壮大的,就在他称长乐王的那年,薛世雄奉命讨伐李密,路上顺便讨伐其他起义军。七月,在七里进这个地方,窦建德亲帅敢死士二百八十人做先锋,在还差一里的地方,天居然要亮了,突袭是突不成了,窦建德只得准备投降。忽然天降大雾——如果最终得天下的是窦建德,那么这件事一定会成为一件证明窦建德是真命之主的事而大肆传扬。有了雾的掩护,于是突袭照常进行,结果把薛世雄打的只有他自己得以脱身。
隋炀帝死后,窦建德赦免了投降的王琮,一时间很得人心。十一月,窦建德这里也发生了灵异事件,五只大鸟率领万只小鸟聚集在他的宫中,这件事做假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谁也没法指挥一群鸟来朝拜。不过也许就只是一群鸟无意中飞到了他的宫里,其中有五只较大的而已,或许地上有食物屑也说不好。唉呀,忽然间怀疑起这些鸟儿到底是自发的呢,还是被引诱过来的……然后又有人献玉,居然就是夏禹王的玉(反正我是不信啊)。既然有了种种祥瑞,那么窦建德立国没商量,这年便改元五凤,定国号为夏。
和王世充比起来,窦建德要光明磊落的多了,但这也不代表他不会用阴谋。比如对魏刀儿,就是先结盟后突袭。那两年里窦建德很是威风了一阵,所到之处几乎望风而降,只是在幽州有点麻烦,就是那位演义中罗成的爸爸罗艺。后来罗艺被赐姓为李,所以如果看初唐史中看到李艺的话,没错就是罗艺了。李渊没有杀罗艺反而赐姓把他拉到自己宗族中,真不是一般的优待,可是后来罗艺站错了队伍投到了李建成麾下,在李世民登基后担心自己被害投降了突厥,结果当然是悲惨的死去了。
窦建德做的最有政治意义的事就是灭了宇文化及,其实是有点拣便宜了,因为唐的李神通此前已经攻打宇文化及很久,本来也有希望拿下,可是李神通偏偏不准宇文化及的请降,没想到窦建德又盯上了这块肥肉,于是加紧攻城,本希望赶在窦建德到来之前结束此战,最后在李神通的不力指挥下,终于没打下来,唐军没办法也只得退让。窦建德非常幸运的灭掉了宇文化及之后,礼遇隋炀帝的萧皇后,然后又为隋炀帝发丧,还联络洛阳的皇泰主,得封为夏王,取得了政治上的一定优势。可见窦建德虽是农民出身,但他却并不乏政治头脑。
此后窦建德又向唐军在河北的军团发动进攻。唐军主帅是李神通,大将当中有李世勣(本姓徐,赐姓李),这个搭配和江南一带的李孝恭、李靖的搭配差不多,主帅是宗室,助手是名将,只可惜一来江南比河北要弱,二来李神通比李孝恭差了很多,李世勣和李靖也有差距。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等人被俘虏,李世勣被迫投降。要说这比李元吉、裴寂的惨败也差不了多少了,想必李渊肯定十分气恼——其实唐开国之战除了李世民打的几场大仗之外,其他的还真是不利。
窦建德收降了李世勣,待他如上宾,做为回报,也是为了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好趁机逃跑,李世勣为窦建德进攻王世充,俘虏了刘黑闼。后来窦建德余部以刘黑闼为首东山再起,也得感谢一下李世勣,只是他们不懂得“报恩”,反而把李世勣又一次打的全军覆没。此为后话,反正李世勣取得信任之后,便计划着逃回唐朝了,只是按古时迷信说法,窦建德气数未尽,李世勣的计划中途败露,顾不上再救他父亲,只身逃回了唐朝。
这时怎么看窦建德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是谁又知道和李密的意思差不多,窦建德也是一战而败,败的一塌糊涂,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本来王窦之间是敌国关系,可是洛阳被围,危急之下王世充只好求助于窦建德。中书舍人刘斌认为应该援助王世充,而且唐郑两军都已经疲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渔翁得利的时机。刘斌的看法应该说是没有错的,像后世有人说窦建德不应该来只怕并不恰当。因为一旦唐朝占领了洛阳,那么据有长安、洛阳东西二京的唐实力可说是大增,其地盘再也无人可及,而且那样的话李世民得以全力以赴的攻打窦建德,窦若再想取用是难上加难。这个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不过答应王世充后,窦建德并不急于出兵,而是派人给李世民写了封信,劝他回去。信里自夸了一通,然后又展望了一番唐军前景:“彼(就是指唐军)则外无救援,内绝军粮,将听楚歌之声,方见崤陵之哭”,文采是有了(此信当然不是窦建德亲写,是孔德绍写的),可惜也只是大话。想想真是可笑,李世民哪能凭他一封信就给吓回去呢?李渊写信李世民尚且没有退兵,何况窦建德。但窦建德同意出兵帮助王世充,对李世民压力也不小。好在窦建德一时也不能出兵,因为他正在对付孟海公。
时间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武德四年,王世充眼里的救星窦建德总算发兵了。此时夏军新破孟海公,可谓士气正盛,而且三方对比一下,的确夏方最有利。假如我们回到当初猜测一下此战的结果,只怕能料到最后那样一个结局的人不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初唐人物随笔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初唐人物随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基础知识
栏目导航
语文基础知识 推荐
- ·成语中的误读
- ·词与辞
- ·俩•两•二
- ·给语言的链条加足“润滑剂”
- ·常见的病句类型
- ·句子语病分析——语序不当
- ·高考中常见的易错字2
- ·消失 消逝 消释
- ·普通话一级甲等素材
- ·普通话水平测试单双音节测试卷(含音频
- ·识别入声字的窍门
-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 ·古代文化常识2
- ·比喻
- ·文言文的修辞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复习资料
- ·推敲“推敲”
-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
-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 ·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教学
- ·盘点问号
-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 ·村子旁边的小溪,干涸了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2)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