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2)
自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暴政以来,刘邦、项羽相继揭竿而起。时世造英雄,秦王朝此时大势已去,刘邦、项羽是当时义军中实力相对较强的两支,项羽军的实力更胜于刘邦数倍,当时怀王与各王相约:谁先入咸阳就为王。
项羽自认为势在必得。可人算不如天算,项羽军虽然最强大,可他遇到了秦军最强大的抵抗,打了一场名垂千古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因此也就让刘邦先入了咸阳。按约定刘邦因被尊为王,可当时项羽的实力远胜于刘邦,项羽本来就是万夫莫敌的英雄,巨鹿之战后更是自认为无人能敌,在自我意识中已经慢慢地确立了不可战胜的地位,自然这王也只能是他的。虽有约定在先,但刘邦必须让给他,如果不是那个约定,项羽早就称王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其人性格光明磊落的一面。
此时谁称王必定是他的敌人,因为王是对他英雄无敌地位的确定,而任何其他人的称王,必是对他地位的否定,象他这种战无不胜的英雄,唯一能接受的只能是别人对他的屈从、臣服,而不可能容忍别人对他地位的挑战,所以听到刘邦“欲望关中”时,他毫不犹豫,马上准备出兵攻击(他的勇战无人能敌,他的军队所向披靡,其实这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但听到项伯说刘邦丝毫没有此想法,而是“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他就没有出兵了,英雄本重义,“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既然没有“王关中”之义,这也就是对他威性的确认,他自信没有人能敌他,而项伯所说又从某中程度上证实了这点。
为什么刘邦还是要亲自来谢罪呢?
主要是用实际行动打消项羽的疑虑(或是说从实际上确认其英雄地位)。当然刘邦是项羽的劲敌之一,只是项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范增很清楚这一点的,想借这次宴会杀掉刘邦,所以才会是“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最终还是没有杀他,也并没有为刘邦的逃脱而大不悦,而 范增却大动其怒,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必须从各自的心理来讲。
项羽实际上自巨鹿之战后已在自我意识中树立了不败神话的意识(当然这种意识是由他个人的勇所树立的),当时刘邦势力还非常弱小,更加上刘邦处处是以项羽为尊,表现得毫无怨言,这些举动就给了项羽一个映象:刘邦根本上就是惧怕我。而项羽这人本身又是胸无城府,光明磊落之人,不想在席上与一个处处示弱的人为难(这以强凌弱,也不是英雄所为),实际上是心存“妇人之仁”(项羽的意识中首先的定位是我是一个不败英雄,一些所为的小人之为,他也就不齿了),而范增正是看到了项羽的弱点(没有一个雄霸天下的人应有的残忍的一面),和刘邦必不久居人下的非凡气度,“一山岂能容二虎”,所以决计除掉刘邦,最终刘邦的逃跑才会使范增如此大怒,范增已意识到悲剧的结局已经开始,而项羽的悲剧也因他那所谓的“英雄”意思所起,他活在自己的英雄神话里,却不知悲剧正在悄悄上演,他用一生的实践成就了英雄的形象,却失去了驾驭天下的霸业。纵观历史也是如此,真正的英雄是难成就霸业的真正的个人之勇,最终只能是悲剧收场,刘邦明白这一点,他成功了,后来的曹操也是,所以才有奸雄曹操。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2)
tag: 英雄 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基础知识
栏目导航
- ·成语中的误读
- ·词与辞
- ·俩•两•二
- ·给语言的链条加足“润滑剂”
- ·常见的病句类型
- ·句子语病分析——语序不当
- ·高考中常见的易错字2
- ·消失 消逝 消释
- ·普通话一级甲等素材
- ·普通话水平测试单双音节测试卷(含音频
- ·识别入声字的窍门
-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 ·古代文化常识2
- ·比喻
- ·文言文的修辞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复习资料
- ·推敲“推敲”
-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
-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 ·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教学
- ·盘点问号
-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 ·村子旁边的小溪,干涸了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2)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