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浏览次数: 16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基础知识
标签: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
如“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二十四节气   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