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推敲”
我生活在一个很寂闲的环境里,平常很少有人来往,我的荒园寂寂,路草森森。我所居住的居所是,很少有人来我这里,与我相伴的只有那池边树上栖息的鸟儿,时常,我一个人云游于野外,明月相伴下,我独步归寺,并自掩我的柴扉。你居住的地方,过了去那石桥,就会让我感到你这里的景色与外面有很大的不同了,我看到月光在云层上移动,在池石上飘过。我今寻你不遇,但我还会再来的,我对我们私下的达成的会面决不负言的。
对于诗歌的理解,如果仅仅寻得一个“理”字,可能就会走入宋诗的路子。在“理”的面前,我们常常以为得意,殊不知这样一来,很多的诗的美就会被我们破坏掉了。我们一定还记得庄子与惠子“作游濠上”的时候,那惠子自以为逻辑的力量的强大,却不知“知鱼之乐”,假如人与人之间总是隔膜,也就无法交通;因为“移情”,于是无生命有了生命,并使世界的距离缩小了,于是我们见到了“人情化”的宇宙了。
对
潘志敏:“和尚敲的是哪扇门”,是寺院的大门,还是隐士李凝幽居处的大门?这个问题表面上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没多大的作用,其实对帮助我们正确引导学生解读《咬文嚼字》一课,探究
重元:我认为这样的讨论颇有意义,欢迎朋友们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场:或许并没有敲门也没有推门呢?
吴礼明:关于贾岛的“推敲”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澄清,是不是需要讨论一下?
灵汇一心:就我个人以为,还是用“敲”字好,不论是谁家门,也不说动静韵致,关键的一点他是“客”,既然是客,即使大门虚掩着,推门而入总是不好的。我们可以问一问,他进门何为?门里是否有人?其实很简单,不管哪家门,门里是否有人,只要不是自家的门,直接进入总是冒失,尤其是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况且,大门不敲总是要敲二门的,因为他进门是要找人的。
刚才我孩子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以为“敲”字破坏了静夜的意境,但还认为,用“推”总是不合理的,因此“推敲”成了斟酌炼字的同意词,就在于其矛盾难决。我以为有些道理,如果硬要搞清楚,也只是我们后来人在推敲“推敲”了,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列出一二观点引起他们自主探究也就达到了推敲的目的。
吴礼明:既是诗歌,还是允许推敲推敲的。不是搞了一千多年了吗?我觉得这个“公案”不断“审”下去,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对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不断地推敲下去,其实学生就是在不断地接近我们的诗歌,理解我们的诗歌,何乐而不为呢?好比是嚼着橄榄,其实是不能充饥的,但感觉其中有无穷的滋味。我想,这就足够了。而且,我们对于诗歌的学习,往往只强调诗歌大意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于诗歌的直接感受与理解。而往往在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与感受上,又不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像这个“推敲”那样,让学生有一个强烈的奇迷感。
灵汇一心:很有道理,就如会下金蛋的母鸡,让学生在这奇迷中走进诗歌。
小易:对!这种推敲,对学生很新鲜,很有意义。看了上面的讨论,看来,
灵汇一心:话题很好,也很有意义,从推敲开始,可开聊吧探究之风。
吴礼明:
不过,我还是觉得“推”字好。我们一般讲诗歌只注意其有没有“有声有色”的画面,这似乎成了讲诗的一种通病,所以我并不赞同
铁皮鼓:礼明兄,讨论很有含金量。因为讲过炼字,难免要涉及到推敲的典故。我个人一直赞成用“推”,不赞成用“敲”,原因很简单,“推”比较自然,“敲”太唐突。若以为有声方可显静,我以为是胶柱鼓瑟。这里面重要的还是语感。有网友从外围入手来探讨,未尝不是一种办法,读后很有启发。
小易:我们现在来看看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语文统考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
www.350xue.com
-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推敲“推敲”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基础知识
栏目导航
- ·成语中的误读
- ·词与辞
- ·俩•两•二
- ·给语言的链条加足“润滑剂”
- ·常见的病句类型
- ·句子语病分析——语序不当
- ·高考中常见的易错字2
- ·消失 消逝 消释
- ·普通话一级甲等素材
- ·普通话水平测试单双音节测试卷(含音频
- ·识别入声字的窍门
-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 ·古代文化常识2
- ·比喻
- ·文言文的修辞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复习资料
- ·推敲“推敲”
-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
-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 ·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教学
- ·盘点问号
-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 ·村子旁边的小溪,干涸了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2)
- ·英雄的黄昏--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