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二章 科幻市场的整体概貌
浏览次数: 40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小说阅读教学
标签:小说教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350xue.com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二章 科幻市场的整体概貌,
一个人是不是科幻迷,大致可以用这样几个标准来匡定:第一,科幻读物占其全部阅读范围的多少。偶而读一两本科幻小说的人当然算不上科幻迷。一个科幻迷对科幻读物的阅读时间,至少要在他的业余阅读时间中占固定的比例。第二,他有没有"消费忠诚度",即在不了解作品本身如何的情况下,发现科幻出版物就要看一看。类似球迷那种"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科幻的喜爱,应该是对这门艺术整体的喜爱。非科幻迷看到图书封面上印着"科幻"二字,往往就会望之却步。第三,除作品外,他是不是还对科幻界的动态、"内幕"等等侧面信息感兴趣。这种兴趣体现了对所爱事物深入了解的愿望,体现一种参与性。
《科幻之路》中有一段对科幻迷的描述颇为生动:"对于那些少数人来说,发现科幻小说是一种与宗教皈依无异的先验经历。他们常常非科幻小说不读。他们思考科幻小说,他们想望与别人交流他们的经历,希望劝说别人皈依。"(《科幻之路》二卷412页)这种科幻迷在中国是大量存在的。
目前,中国科幻读者主要以学生为骨干。据对《科幻世界》读者的调查,平均年龄为18·5岁。对那些不读《科幻世界》杂志,而以科幻书籍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科幻迷没有具体的调查资料,但估计年龄层次相差不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上面"科幻迷"
www.350xue.com
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幻世界》和《科幻大王》的主力读者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兴趣游移不定,科幻刊物只是他们浮燥目光临时注视的对象。另外,他们多把《科幻世界》与《奥秘》、《飞碟探索》看到一类刊物,或把科幻与电玩、卡通等并列在一起。不过在本文中,笔者遵从约定俗成的看法,将他们也视为科幻迷群体。
有人会问,十年二十年前喜爱科幻,如今已经成人的那批学生科幻迷到哪里去了?答案是他们大多已不再读科幻,少数人还因为保留着"消费忠诚度",尽义务式地买些科幻读物,但不会持续太久。这是因为国内的科幻出版物,无论是国人自己的作品,还是翻译作品,水平大多有限,无法满足他们已经发展的阅读需要。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现象:因为高层次的作品不多,老科幻迷不再看科幻。而他们不再看科幻,又使得编辑和出版人员忽视高层次科幻作品的社会需求。
有人认为,既然科幻文学是描写科学技术的,又有那么浓厚的哲学色彩,科幻迷的整体素质应该比其他文学爱好者群体更高。这个观点没有错误,但它对于欧美科幻迷来说是既成事实,对中国科幻迷来说还只是一个期望,一种理论推测。中国科幻迷目前的文化素质,欣赏水平整体上要逊于纯文学爱好者。一些兼搞纯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人士也有感慨:他们与科幻迷之间难以形成象与纯文学读者之间的那种深层次交流。另外,这个年龄层次的科幻迷的"钱包"也欠丰满的。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的艺术消费受多方面的制约。对科幻市场的延伸开发是不利的。
搞清两点意义重大。文化素质不高,眼界就不开阔,缺乏博览群书的广泛兴趣。"钱包"不充实,则难有文化方面的关联消费。这就决定了如今的科幻迷群体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也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既难以带给科幻界专业人士更多的新东西,新反馈,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强大影响。需知任何一种艺术,甚至任何一件艺术品要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光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水平,更取决于是怎样的人在欣赏它!以及那些人本身在社会上有怎样的影响力。
中国科幻的发展,首先应该立足于普及,立足于让那些原本不看科幻的人看科幻,立足于生产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目前这只科幻迷队伍还很弱小,难以给科幻创作发展以更大的助力。就拿科幻迷千呼万唤不出来的中国科幻片来说吧,如果中影公司只以满足科幻迷的需要为宗旨来引进海外科幻大片,肯定会血本无归。假设将来有一天,中国影人真能投巨资拍出优秀科幻巨作,如今这批科幻迷大概只有看盗版光碟的消费实力。
为铁杆科幻迷写作,和为一般人写作,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任何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发展日久,便会形成自己的热门题材,自己的语言习惯,自己的逻辑特点。科幻艺术亦复如此。比如时间机器题材中的"因果倒错",机器人工学三原则,电脑如何反叛人类,等等。对这些东西,非科幻迷或者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另外,文学作品尽管本质上是一种消闲品,但也有一个"鉴赏入门"的问题。因为每一种特定文学样式都有内在的延袭性:A作品在写作时借鉴了B作品的经验,C作品是对D作品的反讽,E作品与F作品对照着看趣味更佳,等等。一个"初来乍到"的圈外读者常会堕入迷雾之中。所以对一门艺术接触越多,欣赏水平也越高。
在以非科幻迷为对象的创作上,倪匡和黄易作的最好。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随便找一家个体书摊,你总能从书架上找到他们的作品。笔者经常看到大街上"练摊儿"的小青年,火车上返乡的打工仔在读他们的书。一个广东的大学生说,他们班上有三四个人看《科幻世界》,有二十多人在看卫斯理!各地书商们为了利润,经常盗印他们的书,这可是国内科幻作者难以得到的"荣誉"。
会有一部分比较专业的人士不承认他们的作品是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两个作者熟悉西方科幻小说的主流题材,他们把这些题材软化,加上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不是很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科幻文学的普及来讲,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路线。当然,作为商业作家,倪匡和黄易不会把普及科幻艺术当成其主要的创作动力。那只是其商业化创作附带产生的结果。但我们科幻界人士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进行类似的工作。
今天的中国科幻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从科幻迷中产生的,他们非常熟悉科幻,其中有些人熟悉到对科幻之外的文学艺术都不甚熟悉的地步。这样,他们往往形成一种用封闭的"科幻思路"、"科幻语言"来写作的习惯。这样的作者可以写纯正的科幻作品,但难以写通俗和普及性的科幻作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外行人写科幻,必须重视"热闹"。淡化特殊的科幻主题,放手编织情节。其实,为"外行"写科幻往往更容易一些:科幻文学发展了一百多年,积累了许多优秀素材,这些东西在科幻迷眼里属于"老套",但圈外读者却没见识过。把这些素材收集起来,配以叙事技巧,写得曲折离奇。再针对中国读者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科学背景尽量淡化,科学知识的解释尽量通俗。应该很容易走向市场。关键是我们的作者应该放下架子作"说书人",而不是一味追求作"艺术大师"。
进一步分析科幻迷市场,我们可以发现,给青少年写的科幻,与给成人写的科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不光题材、写法不同,而且语言习惯、审美情趣都不同。成人喜欢看的科幻青少年很可能不感兴趣,反之亦然。
对于成人科幻市场,我有一个不规范的"前科学概念"--"白领科幻"。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方面,科幻最终应该是白领阶层的读物。因为白领阶层教育水平高,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对未来的关注胜于对历史的追念。他们需要一种充满科学气息,充满时代氛围,充满前瞻性的艺术。至少从理论上说,这种艺术非科幻莫属(整体上的科幻艺术,而非单指科幻小说)。那些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式的传统艺术,那些对科学知识"已通九窍,尚余一窍不通"的老派文艺作者的作品对他们注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科幻艺术只有征服了白领阶层,才算最终"修成正果"。试想,一种在企业家、知识分子、高技术产业员工和政府职员中流行的艺术,该有多大的"后台"?该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科幻之路在中国该会多么通畅?
能征服白领阶层的科幻,首先应该是富有社会寓意,富于哲学内涵的科幻,要有深度。因为它的读者在社会上闯荡多年,兴趣爱好已不同于孩子。其次,作品中的科学知识要非常严谨,因为它的读者受过多年教育,眼光比青少年刁钻得多。而且,它应该有足够的篇幅。因为成人读者的阅读速度非青少年可比,一册十余万字的《科幻世界》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只是个把钟点的精神食粮。
青少年爱看的科幻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学生的生活空间很封闭,对社会缺乏了解。也难以接受那些社会寓意深刻的作品。给青少年看的科幻作品,思想主题要尽可能单纯明快。青少年学生更重视科学题材的科幻作品,但他们眼中的"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往往只是想从中得到超越现实的感受。什么太空风光、异星探险、时间旅行等,都能帮助他们暂时离开乏味的学习生活。更不用说象"野人"、"魔鬼三角"之类的超自然现象了。青少年对艺术现实缺乏"距离感"。成年人很容易分清艺术幻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不同,青少年则常常混为一谈,甚至有看到科幻小说后,弃学寻找外星人的极端案例。一句话,青少年较难分清真科学与伪科学。另外,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也有限,过万字的作品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就是"长篇"了。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二章 科幻市场的整体概貌
一个人是不是科幻迷,大致可以用这样几个标准来匡定:第一,科幻读物占其全部阅读范围的多少。偶而读一两本科幻小说的人当然算不上科幻迷。一个科幻迷对科幻读物的阅读时间,至少要在他的业余阅读时间中占固定的比例。第二,他有没有"消费忠诚度",即在不了解作品本身如何的情况下,发现科幻出版物就要看一看。类似球迷那种"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科幻的喜爱,应该是对这门艺术整体的喜爱。非科幻迷看到图书封面上印着"科幻"二字,往往就会望之却步。第三,除作品外,他是不是还对科幻界的动态、"内幕"等等侧面信息感兴趣。这种兴趣体现了对所爱事物深入了解的愿望,体现一种参与性。
《科幻之路》中有一段对科幻迷的描述颇为生动:"对于那些少数人来说,发现科幻小说是一种与宗教皈依无异的先验经历。他们常常非科幻小说不读。他们思考科幻小说,他们想望与别人交流他们的经历,希望劝说别人皈依。"(《科幻之路》二卷412页)这种科幻迷在中国是大量存在的。
目前,中国科幻读者主要以学生为骨干。据对《科幻世界》读者的调查,平均年龄为18·5岁。对那些不读《科幻世界》杂志,而以科幻书籍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科幻迷没有具体的调查资料,但估计年龄层次相差不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上面"科幻迷"
www.350xue.com
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幻世界》和《科幻大王》的主力读者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兴趣游移不定,科幻刊物只是他们浮燥目光临时注视的对象。另外,他们多把《科幻世界》与《奥秘》、《飞碟探索》看到一类刊物,或把科幻与电玩、卡通等并列在一起。不过在本文中,笔者遵从约定俗成的看法,将他们也视为科幻迷群体。
有人会问,十年二十年前喜爱科幻,如今已经成人的那批学生科幻迷到哪里去了?答案是他们大多已不再读科幻,少数人还因为保留着"消费忠诚度",尽义务式地买些科幻读物,但不会持续太久。这是因为国内的科幻出版物,无论是国人自己的作品,还是翻译作品,水平大多有限,无法满足他们已经发展的阅读需要。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现象:因为高层次的作品不多,老科幻迷不再看科幻。而他们不再看科幻,又使得编辑和出版人员忽视高层次科幻作品的社会需求。
有人认为,既然科幻文学是描写科学技术的,又有那么浓厚的哲学色彩,科幻迷的整体素质应该比其他文学爱好者群体更高。这个观点没有错误,但它对于欧美科幻迷来说是既成事实,对中国科幻迷来说还只是一个期望,一种理论推测。中国科幻迷目前的文化素质,欣赏水平整体上要逊于纯文学爱好者。一些兼搞纯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人士也有感慨:他们与科幻迷之间难以形成象与纯文学读者之间的那种深层次交流。另外,这个年龄层次的科幻迷的"钱包"也欠丰满的。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的艺术消费受多方面的制约。对科幻市场的延伸开发是不利的。
搞清两点意义重大。文化素质不高,眼界就不开阔,缺乏博览群书的广泛兴趣。"钱包"不充实,则难有文化方面的关联消费。这就决定了如今的科幻迷群体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也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既难以带给科幻界专业人士更多的新东西,新反馈,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强大影响。需知任何一种艺术,甚至任何一件艺术品要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光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水平,更取决于是怎样的人在欣赏它!以及那些人本身在社会上有怎样的影响力。
中国科幻的发展,首先应该立足于普及,立足于让那些原本不看科幻的人看科幻,立足于生产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目前这只科幻迷队伍还很弱小,难以给科幻创作发展以更大的助力。就拿科幻迷千呼万唤不出来的中国科幻片来说吧,如果中影公司只以满足科幻迷的需要为宗旨来引进海外科幻大片,肯定会血本无归。假设将来有一天,中国影人真能投巨资拍出优秀科幻巨作,如今这批科幻迷大概只有看盗版光碟的消费实力。
为铁杆科幻迷写作,和为一般人写作,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任何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发展日久,便会形成自己的热门题材,自己的语言习惯,自己的逻辑特点。科幻艺术亦复如此。比如时间机器题材中的"因果倒错",机器人工学三原则,电脑如何反叛人类,等等。对这些东西,非科幻迷或者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另外,文学作品尽管本质上是一种消闲品,但也有一个"鉴赏入门"的问题。因为每一种特定文学样式都有内在的延袭性:A作品在写作时借鉴了B作品的经验,C作品是对D作品的反讽,E作品与F作品对照着看趣味更佳,等等。一个"初来乍到"的圈外读者常会堕入迷雾之中。所以对一门艺术接触越多,欣赏水平也越高。
在以非科幻迷为对象的创作上,倪匡和黄易作的最好。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随便找一家个体书摊,你总能从书架上找到他们的作品。笔者经常看到大街上"练摊儿"的小青年,火车上返乡的打工仔在读他们的书。一个广东的大学生说,他们班上有三四个人看《科幻世界》,有二十多人在看卫斯理!各地书商们为了利润,经常盗印他们的书,这可是国内科幻作者难以得到的"荣誉"。
会有一部分比较专业的人士不承认他们的作品是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两个作者熟悉西方科幻小说的主流题材,他们把这些题材软化,加上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不是很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科幻文学的普及来讲,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路线。当然,作为商业作家,倪匡和黄易不会把普及科幻艺术当成其主要的创作动力。那只是其商业化创作附带产生的结果。但我们科幻界人士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进行类似的工作。
今天的中国科幻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从科幻迷中产生的,他们非常熟悉科幻,其中有些人熟悉到对科幻之外的文学艺术都不甚熟悉的地步。这样,他们往往形成一种用封闭的"科幻思路"、"科幻语言"来写作的习惯。这样的作者可以写纯正的科幻作品,但难以写通俗和普及性的科幻作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外行人写科幻,必须重视"热闹"。淡化特殊的科幻主题,放手编织情节。其实,为"外行"写科幻往往更容易一些:科幻文学发展了一百多年,积累了许多优秀素材,这些东西在科幻迷眼里属于"老套",但圈外读者却没见识过。把这些素材收集起来,配以叙事技巧,写得曲折离奇。再针对中国读者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科学背景尽量淡化,科学知识的解释尽量通俗。应该很容易走向市场。关键是我们的作者应该放下架子作"说书人",而不是一味追求作"艺术大师"。
四节 青少年科幻市场与成人科幻市场 第十二章
进一步分析科幻迷市场,我们可以发现,给青少年写的科幻,与给成人写的科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不光题材、写法不同,而且语言习惯、审美情趣都不同。成人喜欢看的科幻青少年很可能不感兴趣,反之亦然。
对于成人科幻市场,我有一个不规范的"前科学概念"--"白领科幻"。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方面,科幻最终应该是白领阶层的读物。因为白领阶层教育水平高,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对未来的关注胜于对历史的追念。他们需要一种充满科学气息,充满时代氛围,充满前瞻性的艺术。至少从理论上说,这种艺术非科幻莫属(整体上的科幻艺术,而非单指科幻小说)。那些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式的传统艺术,那些对科学知识"已通九窍,尚余一窍不通"的老派文艺作者的作品对他们注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科幻艺术只有征服了白领阶层,才算最终"修成正果"。试想,一种在企业家、知识分子、高技术产业员工和政府职员中流行的艺术,该有多大的"后台"?该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科幻之路在中国该会多么通畅?
能征服白领阶层的科幻,首先应该是富有社会寓意,富于哲学内涵的科幻,要有深度。因为它的读者在社会上闯荡多年,兴趣爱好已不同于孩子。其次,作品中的科学知识要非常严谨,因为它的读者受过多年教育,眼光比青少年刁钻得多。而且,它应该有足够的篇幅。因为成人读者的阅读速度非青少年可比,一册十余万字的《科幻世界》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只是个把钟点的精神食粮。
青少年爱看的科幻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学生的生活空间很封闭,对社会缺乏了解。也难以接受那些社会寓意深刻的作品。给青少年看的科幻作品,思想主题要尽可能单纯明快。青少年学生更重视科学题材的科幻作品,但他们眼中的"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往往只是想从中得到超越现实的感受。什么太空风光、异星探险、时间旅行等,都能帮助他们暂时离开乏味的学习生活。更不用说象"野人"、"魔鬼三角"之类的超自然现象了。青少年对艺术现实缺乏"距离感"。成年人很容易分清艺术幻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不同,青少年则常常混为一谈,甚至有看到科幻小说后,弃学寻找外星人的极端案例。一句话,青少年较难分清真科学与伪科学。另外,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也有限,过万字的作品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就是"长篇"了。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二章 科幻市场的整体概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国 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栏目导航
小说阅读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