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学好文言文
浏览次数: 87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http://www.350xue.com
如何教学生学好文言文,
武山县滩歌初学 王新存
文言文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 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水浒传》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欲望行动。
三、 把握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文言文预习
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识记注释中的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仅识记,还要求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见”,而不会读成“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为“时”。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翻译书,作为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资料,但不能过分依赖一些古文翻译书,特别是不能预先看译文,而应该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字句标示出来,上课时间再认真听。
2、文言文的讲解
教师要力戒串讲全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先翻译,教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第一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第二步,学生试译。可让学生试译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师疏通文义,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中古今不同的读音、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第四步,在通读、熟读全文后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主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不受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言文的巩固
将所学文言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是巩固所学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上所选文言课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对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再形象不过了。
4、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模式,才能在教学上出成效,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tgzxwxc@163.com
如何教学生学好文言文
武山县滩歌初学 王新存
文言文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 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水浒传》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欲望行动。
三、 把握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文言文预习
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识记注释中的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仅识记,还要求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见”,而不会读成“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为“时”。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翻译书,作为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资料,但不能过分依赖一些古文翻译书,特别是不能预先看译文,而应该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字句标示出来,上课时间再认真听。
2、文言文的讲解
教师要力戒串讲全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先翻译,教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第一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第二步,学生试译。可让学生试译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师疏通文义,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中古今不同的读音、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第四步,在通读、熟读全文后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主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不受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言文的巩固
将所学文言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是巩固所学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上所选文言课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对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再形象不过了。
4、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模式,才能在教学上出成效,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tgzxwxc@163.com
如何教学生学好文言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文言文 推荐
- ·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张金波)(人教版高
- ·一词多义全解:常、苦、上、穿、量
- ·文言文翻译课教案
-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 ·高中文言文须背诵及熟记的句子
- ·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双音词
-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6)
-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2
- ·文言文的词汇
- ·文言文的三种异读字
- ·关于文言文课外阅读的训练与思索
- ·中学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 ·初中文言文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 ·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 ·《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
- ·文言文阅读:名词和名词的作用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要诀与解释三原则
- ·文言文阅读2
-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一词多义全解:道、相、见、息
- ·一词多义全解:夫、乘、从、亡、若
- ·一词多义全解:望、可、照、晏、履
-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1
-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1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
-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