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以上是就疏通文义说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会意—陶渊明式的会意,用他本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移居》)。这种欣赏性、探讨性的会意,学生一时自难办到,但又不能全然不顾,例如诗文中的警策、佳句,稍稍触及一下还是有好处的。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专文说明,这里姑且从略。
第二、灵活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自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或者接近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段)。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背完一个语段后怎么也想不起下文的开头)和“越位”现象(越过一个语段去背下文),一般说来,都是由于不熟悉理路的缘故;但是,如果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残句或颠倒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少支撑点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暂时“隐没”。这时,如果原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温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准确的程度;相反,如果原来口不甚熟,又缺少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三者之不可偏废,于此可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开始注重口熟和利用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这是一般原则。在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教学班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或水平较低的教学班里,大抵应以口熟为主,以后逐年有所改变,到高中二年级,诵读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也可改为以掌握理路为主。在记诵出现反复时也应作如此处理。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利用韵文、骈句、排比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要提倡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办法。
四
诵读教学法的一般教学进程是:诵读的准备———课堂诵读练习———课后巩固。分述如下:
1诵读的准备
分两部分:(1)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读课文、看注释和提示、划疑难点和关键语句;有特殊必要时可以布置思考题。这些工作都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一丝不苟,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气氛,拖延进度。(2)非常规性的准备工作,指的是作家和背景的简介、划分结构层次等,它们都是可有可无的,例如作者和背景在题注里已经讲明白了的就不必再讲,结构明显的课文可以不作划分。这些工作应在起始课的前10分钟内完成,最多不超过一刻钟。
2课堂诵读练习
课堂诵读练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诵读能力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诵读进程,分段诵读,长段分层诵读。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一部分学生读,一部分听),而以自读为主。
教师的指导可以穿插在学生诵读练习中间进行,内容不外乎怎么朗读和怎么理解这两个方面。对朗读的指导必须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语气涉及虚词的作用和作者的感情,读得正确可以反过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这就是前面说的“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对理解的指导则要求精要,例如对句意、段意、文章的主旨和理路的解说都不作长篇宏论,只用几句话点到为止,这也是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因为伴随着诵读的进程,会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没有必要把什么话都说完。把这两方面合起来讲,就是“具体”“精要”四字,这是指导的原则。指导不限于教师解说,也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
应当指出,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及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品味语句的内容。及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
在全篇(段)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消除疑难。
3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也要有制度上的保证,例如让科代表将全班同学组织起来进行自查和互查;每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一次统查(含默写),等等。
最后,谈谈个人的一点感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在笔者看来,诵读教学法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当然,教文言文不止一法,但所有的正确教法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必须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必须有丰厚的文言感性材料。离开了这个根本,任何一种教法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已经取得的也无法持久。这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翻译、语法之有用,不在初学,而在奠定根基之后;搞一点可以,多则有害于学。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则所谓“所以然”即使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如此看来,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即是,将已被颠倒了的教学规律再颠倒过来。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 ›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
栏目导航
- ·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张金波)(人教版高
- ·一词多义全解:常、苦、上、穿、量
- ·文言文翻译课教案
-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 ·高中文言文须背诵及熟记的句子
- ·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双音词
-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6)
-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2
- ·文言文的词汇
- ·文言文的三种异读字
- ·关于文言文课外阅读的训练与思索
- ·中学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 ·初中文言文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 ·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 ·《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
- ·文言文阅读:名词和名词的作用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要诀与解释三原则
- ·文言文阅读2
-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一词多义全解:道、相、见、息
- ·一词多义全解:夫、乘、从、亡、若
- ·一词多义全解:望、可、照、晏、履
-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1
-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1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
-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