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浏览次数: 48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http://www.350xue.com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跟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译文的依赖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大量渗入。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据笔者所见所闻,这情形却也相当普遍。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现在二三十岁的人的文言阅读能力就知道了,新篇且不说,就是拿起学过的课文如《出师表》《六国论》之类,能读得正确、顺畅的也为数极少。这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我建议废止上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诵读为主的方式,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达到当堂基本成诵,课下再用少量时间加以巩固,以保证在中学六年期间能熟读背诵六七十篇课文,作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矗是否可行,要请同志们考虑。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如此。欧美的“口舌教学法”(audio-lingualapproach)和我国的外语广播教学,都极其重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首先听好,怎么能学好语言呢?

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又是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语的出现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学生学得比现在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重视诵读。

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坠五里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作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徒无益,反而有害。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说跟这种繁琐的教法无关。

结论是:只有诵读才是培养语感的碓一正确途径。

用诵读为主的方式教文言文,要想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半途而废,这是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应当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须离开书本。过去的人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是这种读法,真正能从头到尾背诵的大概只有两种人:过目成诵者和读死书的人。

诵读量有多大才算足够呢?也拿《四书》作参照。过去读完《四书》就可以看懂一般作品,而《四书》的总字数在5万5千左右,减去重出的章节和无数个“子曰“××曰”,大约5万字出刚出头。这个诵读量对现今学生来说,多了一些,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读的都是加标点的文章。根据现行中学课程设置、教材中文言文(含古代诗歌)的篇数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总诵读量以3万至3万5千字为宜;熟读和背诵可以各占总量的一半,在基础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四六开”,即熟读占4/10,背诵占6/10。这是总体设想。下面分阶段叙述。

先说初中阶段的诵读量。

初中是文言文入门的准备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基本课文中有文言文19篇(共5561字)、古代诗歌18篇(共1284字),这些,都应当熟读背诵。此外,考虑到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本和某些省市的自编课本都在基本课文之外,另选篇数不等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作补充,其中也不乏可熟读或背诵的篇、段,本阶段的诵读量可以定在7千至8千字之间。

再说高中阶段的诵读量。

高中是文言文的入门阶段。自民国初年废止读经开办新式学校以来,无不视高中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阶段;尽管各时期课本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不同,但基本意图大体一致,都是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内容,理由是,学生能否给文言阅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成就。毫无疑问,从学生的学习经历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高中的诵读量将大大增加,乃是势在必然。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基本课文,现行教材又即将停止使用,这里只能根据正在编写的第一、二册新教材谈一点设想。这两册教材共选文言文24篇,分六个单元(另有与之配套的《自读课本》二册,也分六个单元,但选文多出一倍即48篇)。假定每单元平均1800字,则全学年课文总字数为10,800字,熟读背诵其中的85%左右,诵读量即在8至9千之间。这样到学年末,加上初中的诵读量,将达15至17万,超过了《论语》(约15,332字)的诵读量。第二、三学年学生的理科作业加重,但其诵读能力也有所增强,二者可以相抵,也无妨照此计算。如此,中学六年的总诵量正好在31万至35万之间,可以跟《孟子》全书(约34,685字)匹敌了。

目标是否过高呢?一点也不。按照新教材的课时设计,每学期64节(16周×4节)课中,文言教读占30节(现代文教读和写作及口语训练共占34节),每节只需诵读130至150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文言读本》在几个省市试教的结果已经证明,这决非高标准,例如《师说》456字,用25节即可基本成诵;《过秦论》893字,用4节可以熟读前两段(共385字),背诵后三段(508字),每节平均诵读量都在200字左右。

关键在于要抓紧第一学年,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诵读的习惯,并实行严格的检查。

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义。

谁都不否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无论读什么,其思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就叫会意。在文言诵读中,这种状态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值得重视,因为经过会意而后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除了必要的讲解(如背景常识、个别难句等)而外,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使其思维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并养成自觉会意的习惯。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二,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矗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由于时代隔阂、用语习惯不同等种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过去某些大注家尚且不免于望文生训,何况初学!所以,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句(例如以学生现时的阅历难以理解的语句)甚至可以存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从长远观点看,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1] [2]  下一页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