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浏览次数: 52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9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10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12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13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4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16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17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18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19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2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文言文  中考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