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3.重点句子翻译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用原文回答:
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⒕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人皆有是心。导出失其本心。
⒖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⒗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⒘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⒙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
⒚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四) 答案见六
栏目导航
- ·“颜”与“言”之误,注意八个成语
- ·新课标七八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 ·因谐音讹化而成的12个俗语
- ·中考语文易错词语辑录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 ·学以致用之现代文阅读答题语言训练一
- ·《2017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初中
- ·江苏2017中考名句名篇考试范围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一:语音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文字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八:常用实词
-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人教版九
- ·中考新题型-阅读链接题教学案(九年级
-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复习(苏教版九年级
-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人教
-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九年级)
- ·中考议论文解题指导(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中考仿写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人教版九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 ·2017年中考名著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 ·中考复习——短文修改专题教案(九年级
- ·2017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
- ·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九年级)
-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访兰》
- ·中考备考之修改病句教案
-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前五讲)(本站收
-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眼中有文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