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浏览次数: 481次| 发布日期:03-24 02:49:20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穆山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律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律诗的命题角度。
【教学重点:】律诗“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律诗赏析的命题角度的挖掘。
【教学设计:】本课时打算先从学生熟悉的课内律诗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律诗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其内容特点导入命题角度的切入。
【教学步骤:】
导语:
古代诗歌是我们高三的学生既爱又恨的一个尤物,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除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我们口中所诵,心中所悟。为它骄傲,为它激动,为它欢喜,为它忧伤。似乎我们接触最早,最熟悉的就是它了。但,当它作为一种题型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的时候,许多时候我们却对他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还得静下心来,仔细地认识试卷上的诗歌。今天我们打算先用一课时的时间,对律诗从新的角度进行一番探讨。
一、律诗的基本特点 :
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曾经对律诗内容布局上的最基本的特点介绍过,哪位同学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明确: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以一首学生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律诗——杜甫的《登高》来对律诗的“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进行初步认识。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补充,第三联将笔锋转到个体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而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
●再以宋代诗人张耒的《夏日》为例: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二、律诗的命题:
前面我们从写作的思路分析了律诗本身的基本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命题的角度以便更进一步地探讨答题的方法。仍以《夏日》为例,如果要命题的话,按照今年的《考试说明》,诗歌的赏析仍然是针对内容、思想、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来命题的。我们试就《夏日》一诗结合诗的内容布局和语言特点,猜想命题人的思路命题如下:
①诗的第一句中“风日清”的“清”字内含丰富,请你联系全诗将“清”字可能包含的内容找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④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特别“活”,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的赏析。
我们打眼一看,发现这几个小题都是围绕诗歌考查的几个基本要求的。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其命题的部位是在哪。内容要从全诗找;思想感情要从尾联并结合全诗分析;表达技巧要从内容到思想的过程去找。语言是局部的问题,需要多多琢磨,琢磨时,仍不要忘了内容之于思想的关系。我们看到,几个小题当中,最易回答的是第二小题,因为我们在熟悉了律诗的基本特点之后,最易从诗中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来,那么。主题在哪儿呢?(学生可能已经明白了,会齐声回答出:在尾联。)对,就在尾联。
尾联说:“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在。主题已大概得出,第二个问题已迎刃而解。这便是命题人考察的一个角度;因何而想“渔樵过此生”呢?答案就得从前文中找了。我们重读全诗,联系诗题,便可知,大的理由就是由“夏日”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的大致方向了。将第一、第二两小题一结合我们就能够命出第三个关于艺术技巧的小题:如何用前面的内容导出后面的主题;第四小题则是考察语言的赏析,一般针对修辞和用得比较灵活的词语来命题,我们所命的正是比较灵活的词的考察。
三、解题的思路探讨:
1. 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们口头试作回答,学生可以讨论。
2. 口头回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答案写在纸上。
3.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①从全诗来看,诗中所写,有清凉的夏日,清静的屋院,清和的自然,清幽的夜晚,以及格外清闲的心理。总之,诗中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风日”之“清”乃环境的“清”,心境的“清”。
②诗中表达了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遂率性想在村野中度过一生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在前三联对江村夏日一片清幽、清和、清静之景的描写,已把自己对这种自由闲适的村墟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融进了无限美好的景物当中去了,虽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因而使尾联的思想感情表达水到渠成。
第四小题是考察对语言的赏析,这里也透露了一个讯息,就是读诗的语言应该注意那些用得比较活的字词,而诗歌之中用得活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尤以动词为多。而用得活又体现在能将静的物写成动的物,能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之物,甚至能将不可见不可触之物写得有声有色。本诗的“邀”“纳”两个动词就是这样。回答第四小题:
④ 这两个动词是“邀”和“纳”。这两个字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月影与溪声的欣赏。
4.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看清题干,问题是针对诗的哪一方面发的,以确定答题的角度,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第二,注意总结各类题型解答时所用的规律性思路和规律性语言。比如思想感情在尾联,抒情技巧大多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语言特点一般拟情于物或词类活用,而形象分析又多是些怀才不遇、潦倒落魄、壮志难酬的书生,或是旅居在外、思乡心切、愁白两鬓的游子,或是襟怀坦诚、忧国忧民、效死为国的忠臣,或是淡泊名利、厌恶俗世、怡情山水的隐士。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应该有意识地积累总结,免得临时抱佛脚,应试不力。
第三,就是应该注意几个小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会在每个小题之间暗设关系,即使不明显,我们也应该自己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而且有利于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可靠。
四、 巩固练习(此内容在附课时内完成)
学生用一课时时间完成以下律诗赏析练习:(赏析练习印发每位同学)
阅读以下古诗,并回答其后的问题:
登京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此诗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诗人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京陵时所作。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穆山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律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律诗的命题角度。
【教学重点:】律诗“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律诗赏析的命题角度的挖掘。
【教学设计:】本课时打算先从学生熟悉的课内律诗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律诗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其内容特点导入命题角度的切入。
【教学步骤:】
导语:
古代诗歌是我们高三的学生既爱又恨的一个尤物,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除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我们口中所诵,心中所悟。为它骄傲,为它激动,为它欢喜,为它忧伤。似乎我们接触最早,最熟悉的就是它了。但,当它作为一种题型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的时候,许多时候我们却对他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还得静下心来,仔细地认识试卷上的诗歌。今天我们打算先用一课时的时间,对律诗从新的角度进行一番探讨。
一、律诗的基本特点 :
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曾经对律诗内容布局上的最基本的特点介绍过,哪位同学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明确: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以一首学生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律诗——杜甫的《登高》来对律诗的“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进行初步认识。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补充,第三联将笔锋转到个体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而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
●再以宋代诗人张耒的《夏日》为例: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二、律诗的命题:
前面我们从写作的思路分析了律诗本身的基本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命题的角度以便更进一步地探讨答题的方法。仍以《夏日》为例,如果要命题的话,按照今年的《考试说明》,诗歌的赏析仍然是针对内容、思想、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来命题的。我们试就《夏日》一诗结合诗的内容布局和语言特点,猜想命题人的思路命题如下:
①诗的第一句中“风日清”的“清”字内含丰富,请你联系全诗将“清”字可能包含的内容找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④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特别“活”,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的赏析。
我们打眼一看,发现这几个小题都是围绕诗歌考查的几个基本要求的。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其命题的部位是在哪。内容要从全诗找;思想感情要从尾联并结合全诗分析;表达技巧要从内容到思想的过程去找。语言是局部的问题,需要多多琢磨,琢磨时,仍不要忘了内容之于思想的关系。我们看到,几个小题当中,最易回答的是第二小题,因为我们在熟悉了律诗的基本特点之后,最易从诗中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来,那么。主题在哪儿呢?(学生可能已经明白了,会齐声回答出:在尾联。)对,就在尾联。
尾联说:“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在。主题已大概得出,第二个问题已迎刃而解。这便是命题人考察的一个角度;因何而想“渔樵过此生”呢?答案就得从前文中找了。我们重读全诗,联系诗题,便可知,大的理由就是由“夏日”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的大致方向了。将第一、第二两小题一结合我们就能够命出第三个关于艺术技巧的小题:如何用前面的内容导出后面的主题;第四小题则是考察语言的赏析,一般针对修辞和用得比较灵活的词语来命题,我们所命的正是比较灵活的词的考察。
三、解题的思路探讨:
1. 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们口头试作回答,学生可以讨论。
2. 口头回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答案写在纸上。
3.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①从全诗来看,诗中所写,有清凉的夏日,清静的屋院,清和的自然,清幽的夜晚,以及格外清闲的心理。总之,诗中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风日”之“清”乃环境的“清”,心境的“清”。
②诗中表达了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遂率性想在村野中度过一生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在前三联对江村夏日一片清幽、清和、清静之景的描写,已把自己对这种自由闲适的村墟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融进了无限美好的景物当中去了,虽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因而使尾联的思想感情表达水到渠成。
第四小题是考察对语言的赏析,这里也透露了一个讯息,就是读诗的语言应该注意那些用得比较活的字词,而诗歌之中用得活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尤以动词为多。而用得活又体现在能将静的物写成动的物,能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之物,甚至能将不可见不可触之物写得有声有色。本诗的“邀”“纳”两个动词就是这样。回答第四小题:
④ 这两个动词是“邀”和“纳”。这两个字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月影与溪声的欣赏。
4.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看清题干,问题是针对诗的哪一方面发的,以确定答题的角度,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第二,注意总结各类题型解答时所用的规律性思路和规律性语言。比如思想感情在尾联,抒情技巧大多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语言特点一般拟情于物或词类活用,而形象分析又多是些怀才不遇、潦倒落魄、壮志难酬的书生,或是旅居在外、思乡心切、愁白两鬓的游子,或是襟怀坦诚、忧国忧民、效死为国的忠臣,或是淡泊名利、厌恶俗世、怡情山水的隐士。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应该有意识地积累总结,免得临时抱佛脚,应试不力。
第三,就是应该注意几个小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会在每个小题之间暗设关系,即使不明显,我们也应该自己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而且有利于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可靠。
四、 巩固练习(此内容在附课时内完成)
学生用一课时时间完成以下律诗赏析练习:(赏析练习印发每位同学)
阅读以下古诗,并回答其后的问题:
登京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此诗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诗人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京陵时所作。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栏目导航
高考复习资料 推荐
-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以及如何规范答
- ·《2017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高中
- ·高考“补续类”语用题
- ·高考语文怎样搞好现代文阅读复习
- ·江苏2017高考名句名篇考试范围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3----作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4----出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5----话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6----震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设题思路及解题方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5
- ·一种基本的议论文写作结构
- ·命题作文“细节”写作指导及例文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3----思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4----复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5----把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6----结
- ·压缩语段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 ·高考作文之十二
-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断句题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熟语运用“八项注意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文言文需理解译文中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扩展语句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