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5----把论证落实为结构
[UP落点]
1.写议论文,最头疼的不是没有内容,而是不懂得怎样展开这些议论的内容。
2.搭一篇议论文的框架并不难,难在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地论证。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受教育也是义务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依法承担义务。
[范文启示]
文章开篇亮出论题:受教育也是义务。接着引广州惩治家长中断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法规,用实例阐释了《教育法》的这一新政策。然后,从正确理解和反面误解两个方面对立地展开论证。最后,在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再次申明观点。
文章虽不长,理辩却清晰有力,成份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维和架构文章的能力:
1.展开论证,实际上就是从作者的思想认识出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论述论题中的道理,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2.展开论证,应依据论题本身的内容,按照论题内部的逻辑联系,确立清晰的论辩思路,使文章形成明朗清新的结构。
【实用兵法】
便于展开论证的几种结构模式
掌握几种常用的便于展开论证的结构模式:
1.分层并列
例如:请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材料中,三个人的理想不同,结果就不同。我们就以《谈理想》为题,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构思:
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1)理想是奋斗的起点。
(2)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3)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提示]
运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要注意:
(1)多角度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和角度。
(2)并列层次之间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合理的顺序。
(3)形式要一目了然。每段的中心句最好放在开头。
2.层层推进
做法:可按照如下基本模式:
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怎么样(方法)→会怎样(意义、作用、结果)
例如:
《要钻牛角尖》这个题目就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1)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
(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会怎样)
[点招]
运用“层进式”论证,也可以简化为问题式的五步法:
1.提出问题(由材料提出,存在什么问题——即是什么);
2.分析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即为什么);
3.问题的严重性(危害——即怎样,其实属于分析问题);
4.解决问题(联系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解决问题);
5.说明方法的意义(会怎么样)。
3.展开对比
做法: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
例如,《为“班门弄斧”叫好》论证部分:
(1)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2)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4.点面结合
“点”是指花费较多的、能有力证明论点的,并且是新鲜生动、比较独特的某个事例(“独家新闻”最好),这样的事例能让人过目不忘。
再用一个排比句,一个一个地罗列出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叫“面”,这些事例人皆尽知,所以只需提及。
虽然“面”可能一般化或陈旧,但这个“面”与“点”配合起来,能使文章显得充实饱满。
[举例]
习作《挫而弥坚》。作者先举了爱因斯坦成才的事例做重点论据,然后写道:
正是这种挫而弥坚的奋进精神,使爱因斯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由此,我还想到达尔文长达8年的环球考察;爱迪生经过几十万次试验,才有了那造福人类的一千多项发明;唐玄奘艰苦卓绝的印度取经之行,还有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汗水和眼泪换来的胜利。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5----把论证落实为结构
栏目导航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5
- ·一种基本的议论文写作结构
- ·命题作文“细节”写作指导及例文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3----思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4----复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5----把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6----结
- ·压缩语段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 ·高考作文之十二
-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断句题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熟语运用“八项注意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文言文需理解译文中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扩展语句例说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仿用句式种类及解析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5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6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7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8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如何打开作文的思路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4
-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必修)
- ·高考复习之字形专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