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浏览次数: 697次| 发布日期:02-14 02:50:51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www.350xue.com
!
高考成语复习“对策”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才能正确使用。
弄清本义,不致误写。近5年来侧重成语字形考查的是:
1996——插科打浑(诨)委屈求全(曲)鸠占雀巢(鹊)
1997——针贬时弊(砭)纷至踏来(沓)不径而走(胫)
1998——人情事故(世)
1999——一愁莫展(筹)气冲宵汉(霄)蘖根祸种(孽)
2000(春季考查卷)——功亏一匮(篑)
2000(全国卷)——娇生贯养(惯)
以上成语加点字皆是同音相误、大多字义掌握不准所致。如1996年“插科打诨”:科,指古代戏曲中的动作;诨,诙谐的引人发笑的话;插,打,均指穿插。穿插在旧戏曲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和道白,既然是道白,那就是“言”旁的“诨”,而不是“浑”。1999年“气冲霄汉”:霄,云霄;汉,银河;“霄汉”连用的“云霄、银河”借指天空(部分代全体的借代修辞)。那么“宵”呢,指夜晚,元宵,通宵,有成语“宵衣旰食”,掌握了“霄”的本义,就不会误写。
看来,必须指导学生侧重掌握同音、近音字的成语辨析,尤其要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才能牢固地过好字形这一关。
弄清引申、比喻义,全面掌握成语含义,才不致望文生义。
如1992年“灯红酒绿”考的是本义,1999年“炙手可热”考的是引申义。“满城风雨”本义指“秋景”,现在一般用比喻义,指到处议论纷纷。还要注意与今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苦心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文不加点”(涂改)、“不足为训”(法则)、“山馐海错”(味)、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繁文缛节”(文,仪式,规定;节,礼节)等等,上述加点字如模棱两可,就会望文生义。
二、弄清成语潜在感情色彩的“三栖性”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词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无所不为”,1997年“趋之若鹜”,1998年“处心积虑”,1999年“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蠢蠢欲动”,2000年(全国卷)“洗心革面”等贬义成语用在褒义语境中,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归类整理。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等都为贬义。
有些成语或褒或贬,富有潜在感情色彩,应提醒同学复习时尤加小心。如“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反义共存。应指导同学复习时严加防范。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三、弄清近义成语些微的迥异性
近义成语考查由1991、1994、1996年多项选择的直辨考查,到1998年开始的单项辨析隐性考查。但不管何种形式,平时复习中都应该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些微差异。从不同语境、词素、对象、褒贬、语体色彩进行区别。
从不同语境辨析。如1996年“应接不暇——目不暇接”都指应付不过来的意思。但“目不暇接”重在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考题①句指沿路风景优美,眼睛看不过来,当然用“目不暇接”。
从不同词素辨析。如1998年第3题“骇人听闻——耸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震惊,一般指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坏事或严重罪行;耸,惊动,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这两词虽然一字之差,但词义轻重迥异。山西假酒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应用“骇人听闻”一词。
从不同对象辨析。如“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1997年江苏省会考题第3题:“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为我们子弟兵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此句中“设身处地”应改为“身临其境”。
四、弄清成语运用对象、范围的适应性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指事;“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栩栩如生”指人或生物的形象;“眉飞色舞”仅用于人。“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种类别的人:一,老练而自负的人;二,没有朝气的年轻人;三,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五、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均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不少考生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另外,还可变更成语词素位置,来赋予其新的含义,如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损人利己 损己利人”“弃明投暗 弃暗投明”,就变贬义为褒义。
有些成语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或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或适用于某些语体色彩或固定用在敬词谦词句中。
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等闲视之”前面一般应加“不可、不能、岂能”等词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适用于谦词句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多用于接受对方的盛情款待或赠予时而说的谦词)“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适用于敬词句中。用于对他人的赞语场合。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六、弄清成语语境场合前后的相关性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1999年“一劳永逸”这个成语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
1.语义重复
如:“这两则惊人相似的故事,说明肥猪定理并非空穴来风。”(《半月谈》2000.6,《贪官与猪》)(“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消息的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句中成语前再加“并非”否定词,与成语本身否定的含义重复,造成失误)。
2.顾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3.语义相左
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www.350xue.com
!
高考成语复习“对策”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才能正确使用。
弄清本义,不致误写。近5年来侧重成语字形考查的是:
1996——插科打浑(诨)委屈求全(曲)鸠占雀巢(鹊)
1997——针贬时弊(砭)纷至踏来(沓)不径而走(胫)
1998——人情事故(世)
1999——一愁莫展(筹)气冲宵汉(霄)蘖根祸种(孽)
2000(春季考查卷)——功亏一匮(篑)
2000(全国卷)——娇生贯养(惯)
以上成语加点字皆是同音相误、大多字义掌握不准所致。如1996年“插科打诨”:科,指古代戏曲中的动作;诨,诙谐的引人发笑的话;插,打,均指穿插。穿插在旧戏曲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和道白,既然是道白,那就是“言”旁的“诨”,而不是“浑”。1999年“气冲霄汉”:霄,云霄;汉,银河;“霄汉”连用的“云霄、银河”借指天空(部分代全体的借代修辞)。那么“宵”呢,指夜晚,元宵,通宵,有成语“宵衣旰食”,掌握了“霄”的本义,就不会误写。
看来,必须指导学生侧重掌握同音、近音字的成语辨析,尤其要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才能牢固地过好字形这一关。
弄清引申、比喻义,全面掌握成语含义,才不致望文生义。
如1992年“灯红酒绿”考的是本义,1999年“炙手可热”考的是引申义。“满城风雨”本义指“秋景”,现在一般用比喻义,指到处议论纷纷。还要注意与今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苦心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文不加点”(涂改)、“不足为训”(法则)、“山馐海错”(味)、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繁文缛节”(文,仪式,规定;节,礼节)等等,上述加点字如模棱两可,就会望文生义。
二、弄清成语潜在感情色彩的“三栖性”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词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无所不为”,1997年“趋之若鹜”,1998年“处心积虑”,1999年“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蠢蠢欲动”,2000年(全国卷)“洗心革面”等贬义成语用在褒义语境中,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归类整理。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等都为贬义。
有些成语或褒或贬,富有潜在感情色彩,应提醒同学复习时尤加小心。如“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反义共存。应指导同学复习时严加防范。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三、弄清近义成语些微的迥异性
近义成语考查由1991、1994、1996年多项选择的直辨考查,到1998年开始的单项辨析隐性考查。但不管何种形式,平时复习中都应该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些微差异。从不同语境、词素、对象、褒贬、语体色彩进行区别。
从不同语境辨析。如1996年“应接不暇——目不暇接”都指应付不过来的意思。但“目不暇接”重在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考题①句指沿路风景优美,眼睛看不过来,当然用“目不暇接”。
从不同词素辨析。如1998年第3题“骇人听闻——耸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震惊,一般指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坏事或严重罪行;耸,惊动,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这两词虽然一字之差,但词义轻重迥异。山西假酒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应用“骇人听闻”一词。
从不同对象辨析。如“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1997年江苏省会考题第3题:“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为我们子弟兵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此句中“设身处地”应改为“身临其境”。
四、弄清成语运用对象、范围的适应性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指事;“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栩栩如生”指人或生物的形象;“眉飞色舞”仅用于人。“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种类别的人:一,老练而自负的人;二,没有朝气的年轻人;三,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五、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均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不少考生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另外,还可变更成语词素位置,来赋予其新的含义,如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损人利己 损己利人”“弃明投暗 弃暗投明”,就变贬义为褒义。
有些成语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或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或适用于某些语体色彩或固定用在敬词谦词句中。
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等闲视之”前面一般应加“不可、不能、岂能”等词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适用于谦词句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多用于接受对方的盛情款待或赠予时而说的谦词)“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适用于敬词句中。用于对他人的赞语场合。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六、弄清成语语境场合前后的相关性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1999年“一劳永逸”这个成语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
1.语义重复
如:“这两则惊人相似的故事,说明肥猪定理并非空穴来风。”(《半月谈》2000.6,《贪官与猪》)(“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消息的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句中成语前再加“并非”否定词,与成语本身否定的含义重复,造成失误)。
2.顾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3.语义相左
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熟语运用“八项注意”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文言文需理解译文中句子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扩展语句例说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仿用句式种类及解析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如何打开作文的思路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识记文学常识
-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容易读错的500个字音
- ›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分析175例1
- ›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分析175例2
- ›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分类例说
-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汇总
- ›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汇集
tag: 高考语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栏目导航
高考复习资料 推荐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5
- ·一种基本的议论文写作结构
- ·命题作文“细节”写作指导及例文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成语部分复习指要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3----思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4----复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5----把
- ·高中生必备的20项作文技巧16----结
- ·压缩语段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 ·高考作文之十二
-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断句题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熟语运用“八项注意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文言文需理解译文中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扩展语句例说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仿用句式种类及解析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5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6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7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8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如何打开作文的思路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4
-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必修)
- ·高考复习之字形专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