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浏览次数: 59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两个陪衬。周敦颐在本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宾衬主的手法。文题是“爱莲”,开篇却不提“莲”字,而是从花的总类──“草木之花”写起,若即若离,本来是“独爱莲”,起句偏说可爱的花甚多。可见作者从下笔就开始运用陪衬的技巧了。所以说,起句是把“草木之花”作为“莲”的总的陪衬。接着,作者在着好底色的画面上又淡淡点出一枝菊花,但未着重彩,只是把它作为“莲”的旁衬。再接下去,又勾勒出一枝牡丹,重在写意,用它作为“莲”的反衬。这里的一“独”一“甚”,一褒一贬,两相对照,均是衬托。在陪衬安排好了之后,作者才挥动蘸满感情的画笔,开始着意绘“莲”,真是“曲径通幽”,拨云见日。作者在描绘“莲”时,再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浓墨重彩,工笔细刻了。至此,完美高大、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突现出来,使人魂动神移,心向往之。可见作者这种多方陪衬,逐层突出(在众花中突出菊、牡丹、莲,在菊、牡丹、莲中,又单突出莲)的手法的高妙。
三种类型。文章的前一段,作者在“草木之花”中单撷取来品性不同的三种花──菊、丹、莲;爱这三种花的也是品性不同的三种……陶渊明、“世人”、“予”,花人相照,别有意趣。在第二段里作者指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笔宛如画龙点睛地把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点了出来,把三种花的品性与爱花人的品性联系起来,花人相融,翻出新意。
前段中的三种花,至此被用来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在这里,作者明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惋惜、讽刺和赞美。可谓借花抒情,情深意长。三位一体,作者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赞美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与处世观,赋予了“莲”以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
(关四平,《一波三折跌宕多姿──〈爱莲说〉结构浅析》,《语文学报》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关文”)
十六、关于本文的修辞手法
为使文章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爱莲说》充分调动了排比、对比、烘托、设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如结尾时,作者以“噫”这个感叹词起领,引出三个排比句:“菊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一陈述,一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强烈。文章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正体现了这篇文章在篇章语言上的鲜明特点:简洁洗练中寄寓着丰富的感情,平稳恬静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鲍志伸,《〈爱莲说〉教学琐议》,《语文学习》1982年第5期)
《爱莲说》中比喻和暗讽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纯熟。“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花之君子者”,以花喻人,不同的花被比喻作不同的人,同时指出了赏花人与花的共同点。隐士高人爱菊花,道德君子爱荷花,富贵中人爱牡丹。最后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反话作结,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反用一“宜”字,故意说牡丹被众人喜爱是适宜相称的,讽刺得委婉而含蓄。
(关文)    
本文的比喻运用得也很巧妙。把菊花比喻为“隐士”,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把牡丹比喻为“富贵人”,用它的浓艳,表现人的庸俗;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清高。特别是描写莲花的这段文字,处处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用“出淤泥而不染”,借喻君子不随时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用“濯清涟而不妖”,借喻君子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权贵;用“中通外直”,借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用“不蔓不枝”,借喻君子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用“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用“亭亭净植”,借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借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重。这样写,就把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见出作者的情怀和操守。
(李文)    
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像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当你读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段写莲的文字时,你会不知不觉地被少女的美丽、雅士的风度、君子的情操所吸引,所感动,而情不自禁地倾慕于他们了。
(苏文)    
十七、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而每运用一次衬托,主题就更加深一步。
(李文)  &



www.350xue.com
nbsp;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自然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
(苏文)    
《爱莲说》写水陆草木之花,无论是写莲,还是写菊与写牡丹,都有丰富而深邃的象征和寄托,作者真实的用意是借花喻人,这就是以实带虚,即小见大。文章把叙说对莲花的爱好作为构思的立足点,以抒发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
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充分展示莲花不同凡俗的高贵品质,写莲花的形和神,则极力渲染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实际上比喻君子的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品格超群,用的是双关手法。这五个短句,衔接勾挂非常紧密,一气呵成,历述莲花外形和品格的可爱,并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鲍志伸,《〈爱莲说〉的章法特点》,《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9期)
十八、关于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古朴自然,平浅晓畅,句法活脱,这和作者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是分不开的。在短短的不足120字的小文里,时而用对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而用排比(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而用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的散行语句(如第一段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以下三句),从而产生了文字活泼、句式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如“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今天我们还经常引用,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李文)    
全篇文句短小简洁,句式整齐,有一定的节奏感。虽是散文,读来却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字数、结构相仿的句子。
(平文)    
在句式上长短交织,错落有致,当略者,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雕凿,绘形绘色;叹古人,句式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意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嬉笑怒骂、鄙夷不屑之情通过一个“宜”字尽力宣泄了出来。
(孟宪禹,《清香远播,卓然自立──〈爱莲说〉赏析》,《中学文科教学》1982年第11期)
十九、《夏日话荷》
荷花,又名莲花,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明代李时珍对荷与莲作了这样的解释:“陆机以荷为茎石,按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义,谓之荷也。”“莲者连也,荷实相连也。”
荷花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推尊。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语至今尚脍炙人口。人们把莲花看作是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道德规范的化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闽赣一带还有“莲花葬红军”的故事。
莲花的盛花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俗传农历6月24日为荷花生日,亦称“观莲节”。每逢此日,江南水乡的人们纷纷邀约亲友,乘箫鼓画船,酒食弹唱,游赏于荷花荡中,为荷花祝寿。清邵长衡《冶游》诗:“六月荷花荡,轻挠泛兰塘。花娇映红雨,语笑熏风香。”写的就是这种盛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爱莲说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