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浏览次数: 99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www.350xue.com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  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2、《孟子》中与本文内容相近的段落
(1)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麂鹿攸伏,麂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3)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1)简史
史前时期: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而且也发生了关于音乐起源及其功能的种种想象,他们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风、气的模仿,音乐的功能是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这些看法都在当时的宗教和神话中出现,成为后世文明社会中音乐思想的胚胎和萌芽。
西周时代:这时,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中国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先秦诸子之前:这时普遍流行的是音乐多功能说,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不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和万民以致百物”的功能。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的“和谐”说。这时,已经开了儒家音乐家思想的先河。
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发展已经达到了极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礼乐思想”。这以后,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大多陈陈相因,基本停滞,罕有发展了。这一时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出现的音乐美学著作有《吕氏春秋》、《礼记·乐记》、荀子的《乐论》和孔子的一些言论。
(2)孔子的音乐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有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修养,他从音乐方面整理过《诗经》,“使《雅》、《颂》各得其所”。他认为礼和乐都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还认为音乐能起教化作用,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音乐的内容,他强调“善”,对乐舞的形式,他强调“美”。对郑国的民间音乐,他认为放任而不合礼所要求的中和准则,说“郑声淫”,对优秀的民间音乐,如《关雎》,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相传是虞舜的乐舞《韶》,他认为“尽美矣,又尽善也”,所以,竟然陶醉得“三月而不知肉味”,但对于鲁国大夫季氏使用天子才能观赏的“八佾”舞(64人表演),他就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这是把乐看得与礼一样严肃。
总结起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下:
A、主张给音乐贯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B、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审美的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C、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将音乐置于突出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D、第一次对音乐艺术的逻辑给予形象的描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热烈状);从之,纯如也(和谐状),曒如也(清晰状),绎如也(不绝状),以成。”E、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在他的音乐思想中,不再给宗教以任何地盘(“子不语怪力乱神”)。
(3)荀子的音乐观:荀子的音乐思想,继承了孔子的若干论点,并经过发展改造而形成法家的音乐理论。
荀子认为人们需要音乐,这是人情所不免的,但是为了防止音乐陷入邪乱,必须“制《雅》《颂》之声以导之”,“感动人之善心,使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他反对“淫声”、“夷俗邪音”和“郑卫之音”,他要求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把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到政治功能。
他又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庄肃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还说:“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比孔子又进了一步,把礼乐都作为专政的工具,显示出法家的精神。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一篇音乐美学专论《乐论》中,其大意为:A、以音乐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和”的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并坚持了无神论的立场。B、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但人的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C、他还提出了音乐的“享乐”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附:《乐论》(节选)
间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事政,其极一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赠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言知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则相亲,异是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性循环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备明,天地官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