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浏览次数: 99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5、《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化解: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6、《弈秋》的写作动机。
化解:从首句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于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才,一曝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地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然后以下棋作比,即使让弈秋这样的专家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鹜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关系。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2、虚词连用:可以保民乎哉?/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虚词积累
【之】
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何之?/然後驱而之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动词,“到”,“往”)
舍之!/以羊易之//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代词)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地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君子之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之也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也制民之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结构助词)
【也】故以羊易之也(加强肯定语气)
【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有复于王者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今王鼓乐于此//(都用作介词,意思分别为:对于、向、在、对于、在)
【则】则王许之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连词,“那么”)
【恶】彼恶知之?/天下恶乎定?////(疑问副词,怎么)
【为】吾不为是也。/(介词,为了)
【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孰能与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介词,和、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表句末疑问语气)
【今】今王鼓乐於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假设)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表现在)
【焉】则牛羊何择焉?/为不用力焉/(句末语气词)
【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连词,所以)
【以】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的办法)
挟太山以超北海/(表两个动词短语的连接)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带有自己的宾语“是”,可以译为“因为”)
 以一服八/(介词,用)
【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或“之乎”的音义合词)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熟读或背诵课文,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唯一一个的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四篇课文,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复习性质。参考答案: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象。3/“或”通“惑”,迷惑。4/“说”通“悦”,喜悦,高兴。5/“盖”通“盍”,何不。6/“田”通“畋”,打猎。
三、文言翻译,既可以检查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又可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而且,这里的题目还具有单元复习的特点。
1/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2/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3/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呢。
4/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5/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流行)乐曲罢了。
6/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四、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和常用成语加以整理,并注意这些名言警句的形式、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以加深记忆,积累词汇。例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远庖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察秋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与民同乐——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水之就下——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心有旁骛)——引领而望(引颈而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曝十寒)。
四、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浡(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龁(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頞(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頞 /无或王之不智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墦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