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浏览次数: 35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 青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黎明的通知
文章的主题:本诗是一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期待革命胜利的真挚的愿望与夺取胜利,创造光明、幸福的新生活饿坚定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
第一部分(1-5节)黎明祈求诗人告诉人们,黎明将从东方而来,将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6-14节)进一步展现黎明借助诗人给人们带去的消息的第一项内容:“请 他们来欢迎我”。
第三部分(15-28节)黎明托诗人带去同志的第二项内容: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迎接黎明的到来。
第四部分(29-32节)黎明要求“所有的人”做好迎接黎明的准备,再一次要求诗人转告人们:他们所等待的——光明、幸福的新生活就要来临了。
七、教学后记:
2.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
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
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
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3、提问第1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4.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了对比?
5.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
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5.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 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6.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 青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黎明的通知
文章的主题:本诗是一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期待革命胜利的真挚的愿望与夺取胜利,创造光明、幸福的新生活饿坚定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
第一部分(1-5节)黎明祈求诗人告诉人们,黎明将从东方而来,将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6-14节)进一步展现黎明借助诗人给人们带去的消息的第一项内容:“请 他们来欢迎我”。
第三部分(15-28节)黎明托诗人带去同志的第二项内容: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迎接黎明的到来。
第四部分(29-32节)黎明要求“所有的人”做好迎接黎明的准备,再一次要求诗人转告人们:他们所等待的——光明、幸福的新生活就要来临了。
七、教学后记:
2.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
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
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
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3、提问第1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4.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了对比?
5.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
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5.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 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6.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之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应有格物致》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庄子故事两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心声》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蝈蝈与蛐蛐、夜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词五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经两首》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谈生命》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