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浏览次数: 43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21.《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的现象。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教学设想】
1、注重诵读教学: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死背字典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
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如:
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
3、本篇的阅读理解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即在阅读教学重点设计一个包容丰富,能牵动对全篇理解、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划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学习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人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二、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听读,做好注音——正确朗读基本要求一:读准字音
重点字读音制作成卡片出示:
 阳夏(jiǎ) 嗟乎(jiē)適(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酂(zàn)柘(zhè) 谯(qiáo) 砀(fàng) 社稷(jì)
2、自由读,明确节奏——正确朗读基本要求二:节奏鲜明
重点句节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提示:朗读的节奏要根据词句的意思停顿。
3、齐读,读出一点语气——正确朗读基本要求三:读出语气
结合课后练习二,注意几句人物对话的语气
示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反问,严厉指责)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肯定语气,反击对方)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激怒对方)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疑问,针锋相对)
与臣而将四矣。(凛然正气)
三、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疏通文意,分类积累
1、自主学习。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解的词句标出。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组内存疑,仍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交全班共同解决 ,教师点拨,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3、分类积累。
A、一词多义:

如:次                    数


行            故            书


B、古今异义:
若为佣耕    会天大雨    又间会吴广    卒中往往语
借第令     比起陈     等死       今亡亦死
  C、省略现象
四、问题探究——深入理解,感知形象
1、引导学生看注解1,划出要点,生补充介绍《史记》,师进一步补充: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子长忠言直谏,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
《史记》是本什么样的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⑴它是纪传体史书;⑵人物传记分为三类:本纪(帝王之事)、世家(诸侯之事)、列传(非常之人)。⑶它是通史(黄帝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 鲁迅赞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提出探究主问题:“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陈涉并非“王侯”,而是“佣耕”之民,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世家”?
3、分组合作探究
提示:
可从人物所言、所行、个性品质多个角度探究
必须结合课文语句来思考,可采用旁批点评的方法
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确定发言人
4、全班交流探究结果,师适时切入,将学生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引导
预设切入点一:
生:陈涉虽然“与人佣耕”,是一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但他却有远大的志向,文中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是证明。
师:虽身为“佣耕”,但却有非凡的抱负。这位同学能从陈涉的籍贯和志向作深入的分析,很好。那么我们顺着思路结合课文第一段中对陈涉的描写之句,再作横向思考:陈涉与一般农民还有何不同?
探究结果:(1)“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及反抗命运的决心;(2)“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师:再作一点纵向思考,纵观全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陈涉“鸿鹄之志”?
探究明确:起义前:“大楚兴,陈胜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胜乃立为王”“乃以吴叔为假王”
同时精读精美句子,加以积累。
预设切入点二:
生:因为陈涉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所以才被司马迁列入《世家》行列的。
师:能抓住文章整体来思考,很好。那我们就顺着他的话题,一起来探究一下这次起义。陈涉为什么要起义?可从天下形势和陈涉个人两个角度深入探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六年七月……法皆斩”。
探究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发闾左戍渔阳”,民众苦不堪言。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的根本原因。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失期,法皆斩”。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有宽广的胸襟;在对吴广说的一番话中,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扶苏被杀引起人民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复国愿望),为起义制定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可见他有洞察时局的能力,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资料链接:
秦朝的政策,服徭役先征发富强人家(闾右--富强人家住在里的右边),然后再征发
贫穷人家(闾左--贫穷人家住在里的左边),这种政策使贫富人家相对得到了调济,不致很快出现社会的倾斜。
到了秦二世时期,胡亥、赵高一伙人利用先人余威,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财,尽情挥霍。 们在秦始皇的繁重徭役基础上,再加上大修八百里阿房宫的巨大工程,勿论闾右闾左一律征伐,赋税增加到人民无法生存的地步,仅田租一项,就规定征收出产的三分之二。
从秦简中还可以看出,秦的刑法是极为残醋的。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赀、笞、迁(流放)、耐(剃去须鬓)、髡(剃去头发)、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断足)、斩左趾(砍左脚)、宫或腐(男子阉割,女子幽闭)、戮、磔(分裂肢体)、弃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可见由犯罪而沦为奴隶的人是非常多的。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胡亥勾结宦官赵高、权臣李斯,矫诏杀掉哥哥扶苏,篡夺了皇位。扶苏为人仁厚,“百姓多闻其贤”。秦灭六国中,楚人性格刚硬,民风强悍,反抗最为激烈。秦灭楚后,有民谣传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果是楚将项燕之侄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成就亡秦大业。
资料阅读:赵高、李斯矫诏杀扶苏
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面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栽!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家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禅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1] [2] [3]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