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6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2 | 地理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350xue.com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日,长-----小时
1.地球自转周期记为360°,时间记为23时56分4秒,这是以何为参照物的时间
A.太阳B.月球C.地球自身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
2.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下列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海口C.广州D.哈尔滨
4.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D.秋分点
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W89°SB.80°E40°NC.10°E1°SD.180°W71°N
www.350xue.com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学了我们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创设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白天过后为什么会是黑夜,黑夜的尽头为什么又会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区分)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图解:如何来区分确定晨线和昏线
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
回答:只有公转的话,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分析: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这个昼夜交替的周期指导我们人类起居作息,而1太阳日24小时就被用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解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偏东的地方就比相对偏西的地方就先迎来新一天的太阳,从而时间就早一点。所以,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换算:
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每小时
相差的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差距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1小时
1°4分钟
15′1分钟
15″1秒钟
结论:由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果不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时肯定时不一样的,这就给我们的计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区分:时区与区时地方时与区时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也就是说,时区指的是时间。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2)二者的区别: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测定地球自转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太阳日以距地球较近的太阳作为参照物,所以周期为地球自转360°59′的时间间隔,故为假周期。若太阳日为24小时,则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3)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59′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后,到达E2,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1-E2为恒星日。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3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E1-E3为太阳日,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59′。
(3) 意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反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 活动:讨论活动3,照片上的恒星呈现的运动轨迹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北半球的夏半年日数比冬半年长的原因是地球在每年7月初接近远日点,公转的速度较慢。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的运动形式,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而这些将使我们下面几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5) 承转: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本节课的计算题。
www.350xue.com
(1)地方时
计算:
A.求经度差,两地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西经度相加。
B.知西求东:已知时刻+两地时间差数
知东求西:已知时刻-两地时间差数
【练习】
A地(135°10′E),B地(73°E)当A地的地方时为12点时,B地的地方时是多少?
(2)时区计算:
①每15º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
②求某经度所在的时区=已知经度数/15º
(余数小于7.5º,商为时区数)
(余数大于7.5º,商+1为时区数)
③求某时区的中央经线:15º×某时区
(3)区时计算:
(1)求区时差: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加。
(2)知西求东:已知时刻+两地时区差数
知东求西:已知时刻-两地时区差数
【练习】
1、一架飞机于5月1日17时在北京飞往美国洛杉矶(西8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多少?
2、当北京时间为2006年3月1日5点时,华盛顿时间是多少?
(4)大、小月和平、闰年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2月28天):年份÷4 (有余数)
闰年(2月29天):年份÷4 (无余数)
(5)国际日界线 (讨论分析)
计算:
A.东、西12区日期相差1天,时刻不变。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1天,时刻不变。
C.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1天,时刻不变。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日,长-----小时
公转
-------年,长度-------
1.地球自转周期记为360°,时间记为23时56分4秒,这是以何为参照物的时间
A.太阳B.月球C.地球自身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
2.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下列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海口C.广州D.哈尔滨
4.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D.秋分点
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W89°SB.80°E40°NC.10°E1°SD.180°W71°N
www.350xue.com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学了我们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创设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白天过后为什么会是黑夜,黑夜的尽头为什么又会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区分)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图解:如何来区分确定晨线和昏线
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
回答:只有公转的话,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分析: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这个昼夜交替的周期指导我们人类起居作息,而1太阳日24小时就被用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解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偏东的地方就比相对偏西的地方就先迎来新一天的太阳,从而时间就早一点。所以,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换算:
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每小时
相差的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差距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1小时
1°4分钟
15′1分钟
15″1秒钟
结论:由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果不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时肯定时不一样的,这就给我们的计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区分:时区与区时地方时与区时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也就是说,时区指的是时间。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2)二者的区别: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测定地球自转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太阳日以距地球较近的太阳作为参照物,所以周期为地球自转360°59′的时间间隔,故为假周期。若太阳日为24小时,则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3)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59′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后,到达E2,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1-E2为恒星日。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3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E1-E3为太阳日,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59′。
(3) 意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反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 活动:讨论活动3,照片上的恒星呈现的运动轨迹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北半球的夏半年日数比冬半年长的原因是地球在每年7月初接近远日点,公转的速度较慢。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的运动形式,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而这些将使我们下面几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5) 承转: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本节课的计算题。
www.350xue.com
(1)地方时
计算:
A.求经度差,两地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西经度相加。
B.知西求东:已知时刻+两地时间差数
知东求西:已知时刻-两地时间差数
【练习】
A地(135°10′E),B地(73°E)当A地的地方时为12点时,B地的地方时是多少?
(2)时区计算:
①每15º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
②求某经度所在的时区=已知经度数/15º
(余数小于7.5º,商为时区数)
(余数大于7.5º,商+1为时区数)
③求某时区的中央经线:15º×某时区
(3)区时计算:
(1)求区时差: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加。
(2)知西求东:已知时刻+两地时区差数
知东求西:已知时刻-两地时区差数
【练习】
1、一架飞机于5月1日17时在北京飞往美国洛杉矶(西8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多少?
2、当北京时间为2006年3月1日5点时,华盛顿时间是多少?
(4)大、小月和平、闰年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2月28天):年份÷4 (有余数)
闰年(2月29天):年份÷4 (无余数)
(5)国际日界线 (讨论分析)
计算:
A.东、西12区日期相差1天,时刻不变。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1天,时刻不变。
C.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1天,时刻不变。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一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
- ·高中地理选修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
-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学
- ·高二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教
- ·高中地理选修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 ·高中地理选修二百万移民及其安置教学设
- ·高三地理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 ·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教学
- ·高二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
-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
-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
- ·高二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