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文学常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浏览次数: 48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文学常识
标签: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http://www.350xue.com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文言文  高中  倒装句   高中文学常识,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