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浏览次数: 58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文学常识
标签: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知识链接: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鬼魂——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
  波洛涅斯——克劳斯迪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剧情简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克劳斯迪,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他一直认为母亲和克劳斯迪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正好,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鬼魂对他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克劳斯迪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但他一方面害怕他报仇的计划引起叔父的疑心,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他找来一批伶人演戏,试探着叔父的反应。那些伶人照着哈姆雷特的指示上演了一出弟弟杀害哥哥的戏,结果这出戏令叔父不悦,借故生病离席了,这举动更加让哈姆雷特信心大增,原来那鬼魂所言不假。当天夜里,王后将哈姆雷特唤去,告诉他,他的新父王是克劳斯迪,不准在上演这令人不悦的戏,哈姆雷特不悦,和母亲起了争吵。争吵中,哈姆雷特误刺死了躲在屏风后面的大臣、恋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神志就恍惚了,一日她爬到树上采野花,结果树枝断裂掉了下来,跌入水里溺毙。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克劳迪斯出面调解举行一场友谊赛,结果比武中,两人各中了一毒剑,这时,王后也误服毒酒致死。哈姆雷特死前刺死克劳斯迪。
  人物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优柔寡断(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行动者形象。
  哈姆雷特的性格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剧中人语)。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总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的复仇变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想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总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维艰,“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的这种懦弱,让他不复仇的行为在道义上讲地过去。“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智慧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人们曾经这样赞誉他。但在遇到切实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只会左思右想,发表评论,在行动上显得极其迟缓念叨和软弱无力,这句话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奥菲利娅:
  奥菲利娅是一个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她爱哈姆雷特,想接受他的爱情,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闭而远之。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爱的人杀死了父亲,因此脆弱的她疯了,她全身戴满花环,爬上小河边上的树,然后从树上跌下来,跌到河心。这里有一处妙笔,对塑造奥菲利娅这个人物形象的帮助很大:开始时她浮在河面上,漂流而下,唱这歌,逐渐地她慢慢下沉,就这样死去了。她的生活中一下子失去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爱情,一样是亲情。并且是她的爱情导致了她亲情的完结。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她的死,激化了他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命运的绝境。
  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首先,善于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冲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深度。
  莎士比亚十分善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来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占六段,如“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善于用比手法用于人物的塑造,使人物性格丰富、鲜明、突出。如剧中扣人心弦的一段情节: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疯”,在他们同样都失去了父亲、都处在爱情逆境中,哈姆雷特是装疯,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最终成长为“行动王子”,表现了哈姆雷特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而奥菲利娅是真疯,最终死去,酿成了悲剧,既表现了她的天真,又应了哈姆雷特那句话“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另一种解法。这是剧中同一类人的对比。另外,剧中还有很多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雷特对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对比评价:“高雅优美”对“霉烂的禾穗”,“矫健的姿态”“精神威凛”对“庸奴”,“完善卓越”对“恶徒”……莎士比亚在许多诸如此类的对比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次,《哈姆雷特》情节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
  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所处的复杂情势所决定的。哈姆雷特是既忧郁又犹豫延宕的王子,在他美好的理想被现实击破后,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正视现实,寻找出路,最终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哈姆雷特的思考融在剧情的一步步激化中,他的犹豫也给敌人留下了喘息的时间。
  《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线:第一条是丹麦王子即作品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这是主线;两条副线,第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第二条副线是大臣波洛斯涅之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这三条情节线构成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互成对比,激化矛盾,扣人心弦,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另外,《哈姆雷特》中还写了哈姆雷特与他母亲乔特鲁德的矛盾激化发展过程,通过描写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霍拉旭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哈姆雷特所歌颂的爱和友谊的美好,同时也写了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友谊的背叛等情节,起到了辅助并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雷特》表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剧中既写了宫廷生活,又写了将士站岗、伶人演剧、掘墓人小丑的滑稽场景以及教士、侍从、仆人、水手队长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有时代特色,通过他们的言行、心理,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深度。
  再次,莎士比亚能综合运用戏剧的创作因素。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原则,《哈姆雷特》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出自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所著的《丹麦史》,但是故事却被注入了现实的内容和时代的精神,剧作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思想,具有时代特色。
  第四,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生动形象,被喻为散文诗式的语言,它丰富、抒情、多样化又具有个性特色,如歌德所说的“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人的”。如“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如此美丽的文字,能让我们不陶醉其中吗?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排喻,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如哈姆雷特在“抑郁的心境之下”对世界的描述:“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语文  名著   高中文学常识,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