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温庭筠诗鉴赏(4)

温庭筠诗鉴赏(4)

浏览次数: 487次| 发布日期:05-09 02:37:17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温庭筠诗鉴赏(4),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 ,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 。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 ”、“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 ,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有道理。
马嵬驿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
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
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
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
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驿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 ,距离长安(今西安 )百余里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 ,安史叛军攻破潼关 ,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姐妹等仓皇奔蜀 ,路经马嵬驿 ,六军徘徊、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诛杀杨国忠。接着,随行郎吏又恳请玄宗以贵妃搪抵天下怨愤。玄宗无奈,只好反袂掩面 ,让人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这首题名《马嵬驿》的七言律诗是诗人依据这一历史事件而创作的。
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根据《拾遗记》和《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名满,曾驾号称为“八龙”的骏马巡狩天下,到过远在尘世之外的西王母之邦。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六龙,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古代天子之车驾六马,故用作天子车驾的代称。这一联实际上是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
车驾停留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所以,颔联承接这一脉络 ,叙述了这一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十洲记》载 :“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死者在地,闻香即活。”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 。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 ,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作为马嵬事变的直接受害者 ,杨贵妃已经死不复生。而曾经同贵妃订立“愿世世为夫妇 ”的盟誓的唐玄宗 ,在事变之后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颈联形像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汉初为朝会之所 ,其后为太后所居。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新唐书·宦者传》载,收复长安后,肃宗不要玄宗再过问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辅国胁迫太上皇(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宫中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 。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这一联概括地叙述了唐玄宗在经历了一场动乱之后,回到长安,看到的是人去楼空,钟声依旧的悲切情景,饱含着他对亡妃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过的孤独、寂寞、凄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间的两个关联词“却”、“还”用得极妙 。“香辇却归”道出了马嵬事变中玄宗与贵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运 ;“晓钟还下”写出了钟声依旧人已非的无奈之情。
死者不可复生 ,生者长恨不已 。陈鸿《长恨歌传》说,贵妃死后,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寻找贵妃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贵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作为信物。诗人在尾联却对这一传说提出了质疑:一个命归九泉,一个残生人间,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灵再见了 ,谁说文成曾经被封侯呢?《史记·武帝本纪》说,汉武帝的宠姬王夫人卒,齐人少翁以方术在夜间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见。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相待。并作甘泉宫 ,中为台室 ,画天、地、泰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过一年多,少翁的方术渐渐失灵,神不至。于是诛文成将军。这里诗人化用故典,说明了这场悲剧的无可挽回 ,暗示了玄宗的无尽悲哀与怀念。但是就《长恨歌传 》的传说而言,对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诞,命方士寻找贵妃亡灵的愚蠢作法 ,诗人不无讥讽之意。
这首诗以“马嵬之变”为题材,着重描写了事变之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结局,寄寓了诗人对这场悲剧的深切同情。全篇以叙事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议论。中间二联贵妃、玄宗交替描写,在工整的对偶中间以虚字的抑扬,使得率直的叙述变得婉转而流动。全诗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来叙述,别具咏史诗之一格。



上一页  [1] [2] 


温庭筠诗鉴赏(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