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隐者诗鉴赏
浏览次数: 617次| 发布日期:05-09 02:37:17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太上隐者诗鉴赏,
生平简介
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 ,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极有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 ”的山中 ,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 ”。这里当含有双重意思 :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 ,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 ,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束 。到此,“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 ,有余味难 。”(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 ,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使人产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初渡汉江
无名氏
襄阳好向岘亭看,
人物萧条属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
夜来风雪过江寒。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 ,用极古简的笔法 ,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刻画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 ,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 。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致。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 ”,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使读者立即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 、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才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意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叹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 ,“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像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蕴含浓厚的思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像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胸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像电影镜头的“迭印 ”,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此人似乎忧心忡忡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气。这大概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 )。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 !”而每句又都寓有细微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 ”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 ”,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相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 ”,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 ,这就是 “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 ,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却只有一次,一旦逝去就永不复返。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舒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 、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 ,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 。三、四没有一 、二那样整饬的句式 ,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 “是从正面说“ 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 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此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 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巧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激荡,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 ,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读这首诗使人联想到唐代名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那位名诗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 。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太上隐者诗鉴赏
生平简介
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 ,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极有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 ”的山中 ,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 ”。这里当含有双重意思 :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 ,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 ,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束 。到此,“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 ,有余味难 。”(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 ,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使人产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初渡汉江
无名氏
襄阳好向岘亭看,
人物萧条属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
夜来风雪过江寒。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 ,用极古简的笔法 ,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刻画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 ,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 。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致。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 ”,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使读者立即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 、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才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意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叹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 ,“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像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蕴含浓厚的思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像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胸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像电影镜头的“迭印 ”,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此人似乎忧心忡忡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气。这大概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 )。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 !”而每句又都寓有细微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 ”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 ”,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相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 ”,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 ,这就是 “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 ,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却只有一次,一旦逝去就永不复返。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舒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 、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 ,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 。三、四没有一 、二那样整饬的句式 ,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 “是从正面说“ 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 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此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 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巧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激荡,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 ,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读这首诗使人联想到唐代名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那位名诗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 。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太上隐者诗鉴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太上隐者诗鉴赏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