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鉴赏(6)
浏览次数: 73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牧诗鉴赏(6),
屏风绝句
杜 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周昉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 、面部的晕色 、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是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 ”,“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代名词,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 。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满,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 。倘把“纤腰 ”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结舌了。
说到“画纤腰 ”,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 岁久丹青色半销 ”,——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样了。这似乎令人遗憾,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 ,也使用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 。“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 、拂尘观画的她 ,却完全忘记她自己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 ”,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深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失落 ,“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请读作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奇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且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 ,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 ,曾给人何等新奇愉悦的感受呢 !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 。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原貌,比直接表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 。《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这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 ,正是凉秋九月 ,与“穷秋”句合 ,此诗似即为此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斥,由此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迁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伟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 ,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 ,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 ,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 ,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 ,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长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本诗,可谓吻合了。
题桃花夫人庙
杜 牧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晚唐人好为咏史绝句,却不易作好。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一是诗歌内容要“出己意 ”,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有含蓄的诗味。他举为范例的作品之一是杜牧的“息妫诗”,就是这首《题桃花夫人庙》。
息妫是春秋时息君夫人(息,古国名,相当于今河南息县西南),故称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据《左传》载,因蔡哀侯向楚王称叹了息夫人的美貌,导致楚灭息。息夫人被抢进楚宫,后来生二子,即堵敖与成王。但她始终不说话。楚王追问其故,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息夫人的不幸遭际及她无言的抗议 ,在古时一直被传为美谈,唐时还有祭祀她的“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这一联用诗歌形象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这里没有叙述,事件是通过描绘的语言和具体意象来表现 。“细腰宫”即楚宫,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yin。这比直言楚宫自多一层意。息夫人的不幸遭遇,也根源楚王的荒yin,叙事隐含造语之中。在这“楚王葬尽满城娇”的“细腰宫”内,桃花又开了 。“桃新”意味着春天来临,挑起下文“几度春”三字 :时光多么容易消逝,然而时光又是多么难挨啊 。“桃生露井上”本属成言(《宋书·乐志》),而“露桃”却翻出新的意象 ,似暗喻“看花满眼泪”的桃花夫人的娇面(比较“梨花一枝春带雨”)。“无言”是本事中主要情节 ,古语又有“桃李无言”,这是另一层双关。“无言”加上“脉脉(含情)”,形象生动,表现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悲痛。而整天呆在无可告诉的深宫,可怜只有“无言”的桃花作她苦衷的见证了。两句中,桃花与桃花夫人,景与情,难解难分,水乳jiao融,意境优美,诗味隽永。
诗人似乎要对息夫人一掬同情之泪了。及至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时,读者才知道那不只是欲抑先扬 。“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 ?”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愧无咎?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这一点在息夫人对楚王问中原有所表现,却一向未被人注意。
末句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金谷”即石家名园)。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 :“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 。”遂跳楼而死 。其事与息妫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语意深远。此句之妙,《瓯北诗话》说得透彻 :“以绿珠之死,形(即反衬)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刺(即“用意隐然”),尤得风人之旨耳。”
此外,直接对一位古代软弱女子进行指斥也不免过苛之嫌,而诗人把指责转化为对于强者的颂美,不但使读者感情上容易接受,也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诗鉴赏(6)
屏风绝句
杜 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周昉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 、面部的晕色 、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是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 ”,“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代名词,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 。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满,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 。倘把“纤腰 ”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结舌了。
说到“画纤腰 ”,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 岁久丹青色半销 ”,——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样了。这似乎令人遗憾,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 ,也使用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 。“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 、拂尘观画的她 ,却完全忘记她自己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 ”,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深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失落 ,“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请读作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奇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且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 ,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 ,曾给人何等新奇愉悦的感受呢 !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 。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原貌,比直接表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 。《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这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 ,正是凉秋九月 ,与“穷秋”句合 ,此诗似即为此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斥,由此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迁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伟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 ,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 ,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 ,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 ,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 ,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长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本诗,可谓吻合了。
题桃花夫人庙
杜 牧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晚唐人好为咏史绝句,却不易作好。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一是诗歌内容要“出己意 ”,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有含蓄的诗味。他举为范例的作品之一是杜牧的“息妫诗”,就是这首《题桃花夫人庙》。
息妫是春秋时息君夫人(息,古国名,相当于今河南息县西南),故称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据《左传》载,因蔡哀侯向楚王称叹了息夫人的美貌,导致楚灭息。息夫人被抢进楚宫,后来生二子,即堵敖与成王。但她始终不说话。楚王追问其故,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息夫人的不幸遭际及她无言的抗议 ,在古时一直被传为美谈,唐时还有祭祀她的“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这一联用诗歌形象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这里没有叙述,事件是通过描绘的语言和具体意象来表现 。“细腰宫”即楚宫,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yin。这比直言楚宫自多一层意。息夫人的不幸遭遇,也根源楚王的荒yin,叙事隐含造语之中。在这“楚王葬尽满城娇”的“细腰宫”内,桃花又开了 。“桃新”意味着春天来临,挑起下文“几度春”三字 :时光多么容易消逝,然而时光又是多么难挨啊 。“桃生露井上”本属成言(《宋书·乐志》),而“露桃”却翻出新的意象 ,似暗喻“看花满眼泪”的桃花夫人的娇面(比较“梨花一枝春带雨”)。“无言”是本事中主要情节 ,古语又有“桃李无言”,这是另一层双关。“无言”加上“脉脉(含情)”,形象生动,表现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悲痛。而整天呆在无可告诉的深宫,可怜只有“无言”的桃花作她苦衷的见证了。两句中,桃花与桃花夫人,景与情,难解难分,水乳jiao融,意境优美,诗味隽永。
诗人似乎要对息夫人一掬同情之泪了。及至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时,读者才知道那不只是欲抑先扬 。“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 ?”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愧无咎?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这一点在息夫人对楚王问中原有所表现,却一向未被人注意。
末句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金谷”即石家名园)。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 :“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 。”遂跳楼而死 。其事与息妫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语意深远。此句之妙,《瓯北诗话》说得透彻 :“以绿珠之死,形(即反衬)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刺(即“用意隐然”),尤得风人之旨耳。”
此外,直接对一位古代软弱女子进行指斥也不免过苛之嫌,而诗人把指责转化为对于强者的颂美,不但使读者感情上容易接受,也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诗鉴赏(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