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诗鉴赏(4)
浏览次数: 667次| 发布日期:02-22 23:19:4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高适诗鉴赏(4),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本诗语言清新明朗 ,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读来真切动人。
登陇
高 适
陇头远行客,
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
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
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
从来感知己。
此诗为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为当时去西北的必经之地。《秦州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之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何其相似啊 。“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 ,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对诗的头四句,明代的唐汝询评论说 :“首叙陇头之事而即以流水与行人之不休,盖赋而兴也。”(《唐诗解》)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浅才通一命 ”,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作卑职小官。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 。“孤剑适千里 ”,是说孤身一人持剑奔赴千里边关,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适是走、往的意思。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此前,诗人曾作过河南封丘县尉之类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荐举。哥舒翰喜文重义,颇得当时文人的好感。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感知忘家,语简意足。”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高适诗鉴赏(4)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本诗语言清新明朗 ,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读来真切动人。
登陇
高 适
陇头远行客,
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
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
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
从来感知己。
此诗为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为当时去西北的必经之地。《秦州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之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何其相似啊 。“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 ,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对诗的头四句,明代的唐汝询评论说 :“首叙陇头之事而即以流水与行人之不休,盖赋而兴也。”(《唐诗解》)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浅才通一命 ”,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作卑职小官。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 。“孤剑适千里 ”,是说孤身一人持剑奔赴千里边关,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适是走、往的意思。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此前,诗人曾作过河南封丘县尉之类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荐举。哥舒翰喜文重义,颇得当时文人的好感。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感知忘家,语简意足。”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高适诗鉴赏(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杜甫诗鉴赏(12)
- ·杜甫诗鉴赏(13)
- ·杜甫诗鉴赏(15)
- ·杜甫诗鉴赏(16)
- ·杜甫诗鉴赏(17)
- ·贯休诗鉴赏
- ·杜甫诗鉴赏(20)
- ·杜甫诗鉴赏(3)
- ·杜甫诗鉴赏(22)
- ·杜甫诗鉴赏(23)
- ·杜甫诗鉴赏(25)
- ·杜甫诗鉴赏(26)
- ·杜甫诗鉴赏(27)
- ·杜甫诗鉴赏(28)
- ·杜甫诗鉴赏(30)
- ·杜甫诗鉴赏(31)
- ·杜甫诗鉴赏(32)
- ·杜甫诗鉴赏(33)
- ·杜甫诗鉴赏(18)
- ·杜牧诗鉴赏(2)
- ·方干诗鉴赏
- ·高适诗鉴赏(1)
- ·高适诗鉴赏(2)
- ·高适诗鉴赏(3)
- ·高适诗鉴赏(4)
-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二)
-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