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杜甫诗鉴赏(32)

杜甫诗鉴赏(32)

浏览次数: 515次| 发布日期:02-22 23:19:4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32),

燕子来舟中作
杜 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 ,先是漂零湖北,后转徙湖南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 。作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滞留潭州,以舟为家 。因此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继而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这两句是诗人向燕子发问: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 ,如今又逢春社之日,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为什么主人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他的故园又怎样了?他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这两句还是诗人对燕子的倾诉。我老病一身 ,有谁来怜我,只有你小燕子来关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筑巢没有定居之所,这跟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有什么区别呢。“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这两句大意是: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这首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象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我们仿佛看见那衰颜白发的诗人,病滞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我们的诗人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人感动的么?
全诗完整地表现了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清人卢世榷评曰 :“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 ,却又一字不说出 ,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
小寒食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流落江舟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 ,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 。“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 。“鹖冠”传说是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指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正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际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尽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因此在舟中漂荡起伏仿佛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 。“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居舟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诗人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仅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足见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 ”是舟中近景,因此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 ”是舟外远景,因此说“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 。“闲幔”的“闲”字承应首联第二句的“ 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因此蝴蝶翩跹 ,穿空飞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 》中引朱翰语云 :“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 ,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白山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 ”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 ,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 ”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融洽其中,而以一个“ 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寄于言外。所以《 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寥寥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次遇见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此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与鼎盛的开元时代、也与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这样的相会,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似乎随口说出,但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如今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 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 ,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读者会从这四个字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寓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 ,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明“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 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刚开头却又煞了尾”,显得蕴藉之极 。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 ”。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浩劫,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 ,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羌村三首
杜 甫
其 一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其 二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其 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1] [2]  下一页


杜甫诗鉴赏(3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