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诗鉴赏(2)
浏览次数: 157次| 发布日期:02-22 23:19:4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高适诗鉴赏(2),
自淇涉黄河途中
作十三首(选一)
高 适
朝从北岸来,
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
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
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
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
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
无因见明主!
这首诗作于开元末年高适从河南北部的淇河南游,渡过黄河途中。
开始二句:“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游历路线,为下文的描写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暗示出他所写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从北到南,满目所见皆是如此。这样,自然引出三、四句:“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因为他一路所见良多,心潮难平,故才有“试共野人言”之举。诗人没有依次叙述他和农民谈话的内容,而是以深挚、沉痛的语言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慨:“深觉农夫苦!”这不但使诗的结构显得异峰突起 ,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开元诗坛上,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去秋虽薄熟”二句,指出去年收成本来就不好,而今年由春到夏,一直天旱不下雨。两句中各用“虽”“犹”二虚词前后关联,强调天灾不断的程度。面对灾害的肆虐,“农夫”们除了努力“耕耘”,终日“勤劳 ”,还要遭受官府的盘剥。“舄卤”,即今所谓盐碱地 ,土质极差。“兼舄卤”三字,沉实有力,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农夫”所遭受的惨重剥削。如果说“去秋虽薄熟”二句是写天灾,那么这两句就侧重在写人祸。而且,是以对比手法写出:一方面是“农夫”在天灾面前“耕耘日勤劳 ”,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租税兼舄卤”。突出了农民苦难和官府残暴。“园蔬空寥落”一句,不仅说明收获少,也描写了人们因饥荒厚敛而逃亡,田土荒芜的残破景象。而“产业不足数 ”,则反映了唐初推出的均田制,由于地主阶级的盘剥兼并 ,“农夫”的授田数已大为减少的现实。
这样通过天灾 、人祸及造成的恶果的逐层揭露,就既使前面“深觉农夫苦”的强烈感慨真实可感,又表现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高度同情。这就自然引出“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二句收束全文。
“献芹”,典出《列子·杨朱》。野人献芹(一种苦菜)虽不辩美恶,但称献之意出于至诚,后世以“献芹”作为以物赠人之谦词。高适引此典,意在说明自己有济世救民的良策,欲献之君主。但“无因见明主”一句,笔峰突转,以委婉而深沉的笔调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在激愤的对比中显示出诗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前面“深觉农夫苦”相呼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史称的“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般人都沉浸在这表面的欣欣向荣的气氛中,但高适却能透过这表面的繁荣,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盖下的尖锐矛盾,农民所受的苦难生活,也使我们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和他同时的其他诗人相比,高适的头脑显得格外清醒,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形象揭露出盛唐社会腐败的另一面。所以说“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
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 。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效古赠崔二
高 适
十月河洲时,
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
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
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
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
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
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
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
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
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
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
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
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
夫子莫下泪。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 )冬第一次出塞蓟北而归之后。
开始六句,以景托情,情景交隔,渲染出笼罩天地的巨大悲愁。“十月河洲”,景物萧条,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前途的黯淡 ,因此有“归欤”之思。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惨”景:狂风的呼啸使气氛更添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黯然,故“归思”虽切,却不知“胡为”?“迷所至” ,表现进退维谷之状。“浩哉”的强烈感叹 ,不仅是严酷景象的浑浩无边,也是指悲愁之情的混茫无尽。
紧接着十二句,以“缅怀 ”(即遥想)二字将人们引向京城 ,把自己西游长安所见的“当途者”(指权贵)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一一展示出来,进一步反衬“我辈”的仓惶失路 :权贵们人数众多,名声显赫,如在“云霄 ”,岂肯变“更”困顿之士(即“沦踬”)的悲惨处境 !他们以“燕乐”高奏 ,“车骑”如云,交游何其贵盛 ;“美人”如荷,幽房飘香,生活何其yin逸,兽形火炭陈于“金炉”,眉飞色舞“ 谈笑”得意,姿态何其骄矜 !这一幅幅生活图景的生动刻画,使对权贵们的腐败生活揭露程度更为深广,愈益猛烈。笔势至此突转,以“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的鲜明对比,以义愤之情揭露社会的黑暗污浊。
最后八句,回应“赠崔二”的题意,倾诉胸中的不平 。前四句中,先说我惭愧的是无经世济民之策,故早就自甘沉沦,接着以一个有力的反诘,写崔二有 “纵横”之才,却还是与自己一样同处“憔悴”境地的事实 ,进而揭露当时社会对有识之士的普遍压抑。至此可知,前面的自惭自弃,乃是正言反说,以退为进 ,恰恰说明自己“永愿拯刍荛”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悲愤无法排遣。接着思绪再一转折:企图“长歌”一曲,以抒其愤,谁料反增郁闷;再以酒解愁吧,却不能一醉,反而倍添忧愁。故最后两句,只好以“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劝慰,流露出自己安于时命,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这八句抒情,几经转折回旋,情愈遣愈烈,把主人公愁思百结,痛苦万状的悲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二十岁曾西游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北游蓟门,“时事多谬”,内心极为愤懑不平,故借与崔二赠答之际,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yin逸,正直之士长期沉沦的悲惨遭遇,尽情地发泄了一腔郁勃悲慨之情,把“开元盛世”的黑暗面暴露无遗。在开元诗坛上,他针砭时弊的大胆尖锐是空前的。诗歌以景托情起,渲染出深广浓烈的悲凉之气。再以铺陈之法揭露“当途者”的骄奢yin逸,真切生动,最后以回旋婉转的笔法,波澜层生,峰峦迭起,将自己深沉的悲愤推向高潮。其中还多用尖锐的对比,不着议论,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而且对比之处,多用反诘的语气推出 ,就使感情的力度更强,增加了激昂顿挫之势。这种抒情的悲叹和对当时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使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除了雄壮豪放的风格外,还有“沉郁悲凉”的一面,而且“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叶燮《原诗》卷四)。这种特点,也使他的边塞诗,表现出对将帅无能的尖锐揭露和对士卒的深刻同情,在边塞诗人中独树一帜。
哭单父梁九少府
高 适
开箧泪沾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
犹是子云居。
畴昔贪灵奇,
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
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离别,
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
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嵯峨,
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
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
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
一官常自哂。
青云将可致,
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
空留无远近。
本诗通过对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不幸早夭的叙述,和对彼此生前深厚交谊的回忆,表达了对亡友极为沉痛哀悼的感情。是高适“悲”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就广为传唱。
开篇四句,以睹物思人写起 。“开箧”见书,说明二人交情深厚。而见“书”思人,愈增哀痛,因此感情无法控制而猛烈迸发出来,不禁悲泪滂沱,湿透胸臆。既紧切题目的“哭”字,又渲染出一种极为悲哀的气氛笼罩全诗 ,确立了一个“悲”的感情基调。“夜台”即坟墓 。“子云居”指扬雄的故居。据《汉书·扬雄传》:“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扬在河、汾之间 ,汉为河东郡扬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这里一语双关 ,既点出梁九的墓地在扬雄的祖籍晋地,又暗示出亡友生前门庭萧条,生活清苦,有如扬雄。这两句不写诗人感到挚友亡殁而寂寞,生死茫茫而怅惘,却想象坟墓中亡友的“寂寞 ,”更显出感情的深婉动人。
紧接着六句,以“畴昔”二字引出对生前交游的追忆 :追忆当年,贪自然之“灵奇”,共“登临”而赋诗 ;游“南浦”而同舟,泛“西江”而玩月”(南浦、西江均在今武昌一带 );虽勤苦(“ 契阔”即勤苦)多远别,但情深而缠绵(“绸缪”即缠绵)。两联细描高度概括了他们二人相处的欢乐 ,交情的亲密,乃至生死不渝。这既是对前面“泪沾臆”的补充说明,又反衬出痛失故友的巨大悲伤。
“九原 ”(即九泉)以下四句 ,先以“即何处”领起:意思是亡友不知在何处?人间“万事”都是如此渺茫难求,只有“晋山” (指太行山)高耸入云,而梁九少府却深居于九泉!以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无常,流露出对梁九少府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人世不平的愤怨。
高适诗鉴赏(2)
自淇涉黄河途中
作十三首(选一)
高 适
朝从北岸来,
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
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
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
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
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
无因见明主!
这首诗作于开元末年高适从河南北部的淇河南游,渡过黄河途中。
开始二句:“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游历路线,为下文的描写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暗示出他所写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从北到南,满目所见皆是如此。这样,自然引出三、四句:“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因为他一路所见良多,心潮难平,故才有“试共野人言”之举。诗人没有依次叙述他和农民谈话的内容,而是以深挚、沉痛的语言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慨:“深觉农夫苦!”这不但使诗的结构显得异峰突起 ,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开元诗坛上,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去秋虽薄熟”二句,指出去年收成本来就不好,而今年由春到夏,一直天旱不下雨。两句中各用“虽”“犹”二虚词前后关联,强调天灾不断的程度。面对灾害的肆虐,“农夫”们除了努力“耕耘”,终日“勤劳 ”,还要遭受官府的盘剥。“舄卤”,即今所谓盐碱地 ,土质极差。“兼舄卤”三字,沉实有力,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农夫”所遭受的惨重剥削。如果说“去秋虽薄熟”二句是写天灾,那么这两句就侧重在写人祸。而且,是以对比手法写出:一方面是“农夫”在天灾面前“耕耘日勤劳 ”,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租税兼舄卤”。突出了农民苦难和官府残暴。“园蔬空寥落”一句,不仅说明收获少,也描写了人们因饥荒厚敛而逃亡,田土荒芜的残破景象。而“产业不足数 ”,则反映了唐初推出的均田制,由于地主阶级的盘剥兼并 ,“农夫”的授田数已大为减少的现实。
这样通过天灾 、人祸及造成的恶果的逐层揭露,就既使前面“深觉农夫苦”的强烈感慨真实可感,又表现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高度同情。这就自然引出“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二句收束全文。
“献芹”,典出《列子·杨朱》。野人献芹(一种苦菜)虽不辩美恶,但称献之意出于至诚,后世以“献芹”作为以物赠人之谦词。高适引此典,意在说明自己有济世救民的良策,欲献之君主。但“无因见明主”一句,笔峰突转,以委婉而深沉的笔调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在激愤的对比中显示出诗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前面“深觉农夫苦”相呼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史称的“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般人都沉浸在这表面的欣欣向荣的气氛中,但高适却能透过这表面的繁荣,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盖下的尖锐矛盾,农民所受的苦难生活,也使我们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和他同时的其他诗人相比,高适的头脑显得格外清醒,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形象揭露出盛唐社会腐败的另一面。所以说“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
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 。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效古赠崔二
高 适
十月河洲时,
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
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
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
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
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
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
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
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
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
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
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
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
夫子莫下泪。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 )冬第一次出塞蓟北而归之后。
开始六句,以景托情,情景交隔,渲染出笼罩天地的巨大悲愁。“十月河洲”,景物萧条,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前途的黯淡 ,因此有“归欤”之思。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惨”景:狂风的呼啸使气氛更添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黯然,故“归思”虽切,却不知“胡为”?“迷所至” ,表现进退维谷之状。“浩哉”的强烈感叹 ,不仅是严酷景象的浑浩无边,也是指悲愁之情的混茫无尽。
紧接着十二句,以“缅怀 ”(即遥想)二字将人们引向京城 ,把自己西游长安所见的“当途者”(指权贵)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一一展示出来,进一步反衬“我辈”的仓惶失路 :权贵们人数众多,名声显赫,如在“云霄 ”,岂肯变“更”困顿之士(即“沦踬”)的悲惨处境 !他们以“燕乐”高奏 ,“车骑”如云,交游何其贵盛 ;“美人”如荷,幽房飘香,生活何其yin逸,兽形火炭陈于“金炉”,眉飞色舞“ 谈笑”得意,姿态何其骄矜 !这一幅幅生活图景的生动刻画,使对权贵们的腐败生活揭露程度更为深广,愈益猛烈。笔势至此突转,以“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的鲜明对比,以义愤之情揭露社会的黑暗污浊。
最后八句,回应“赠崔二”的题意,倾诉胸中的不平 。前四句中,先说我惭愧的是无经世济民之策,故早就自甘沉沦,接着以一个有力的反诘,写崔二有 “纵横”之才,却还是与自己一样同处“憔悴”境地的事实 ,进而揭露当时社会对有识之士的普遍压抑。至此可知,前面的自惭自弃,乃是正言反说,以退为进 ,恰恰说明自己“永愿拯刍荛”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悲愤无法排遣。接着思绪再一转折:企图“长歌”一曲,以抒其愤,谁料反增郁闷;再以酒解愁吧,却不能一醉,反而倍添忧愁。故最后两句,只好以“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劝慰,流露出自己安于时命,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这八句抒情,几经转折回旋,情愈遣愈烈,把主人公愁思百结,痛苦万状的悲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二十岁曾西游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北游蓟门,“时事多谬”,内心极为愤懑不平,故借与崔二赠答之际,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yin逸,正直之士长期沉沦的悲惨遭遇,尽情地发泄了一腔郁勃悲慨之情,把“开元盛世”的黑暗面暴露无遗。在开元诗坛上,他针砭时弊的大胆尖锐是空前的。诗歌以景托情起,渲染出深广浓烈的悲凉之气。再以铺陈之法揭露“当途者”的骄奢yin逸,真切生动,最后以回旋婉转的笔法,波澜层生,峰峦迭起,将自己深沉的悲愤推向高潮。其中还多用尖锐的对比,不着议论,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而且对比之处,多用反诘的语气推出 ,就使感情的力度更强,增加了激昂顿挫之势。这种抒情的悲叹和对当时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使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除了雄壮豪放的风格外,还有“沉郁悲凉”的一面,而且“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叶燮《原诗》卷四)。这种特点,也使他的边塞诗,表现出对将帅无能的尖锐揭露和对士卒的深刻同情,在边塞诗人中独树一帜。
哭单父梁九少府
高 适
开箧泪沾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
犹是子云居。
畴昔贪灵奇,
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
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离别,
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
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嵯峨,
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
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
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
一官常自哂。
青云将可致,
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
空留无远近。
本诗通过对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不幸早夭的叙述,和对彼此生前深厚交谊的回忆,表达了对亡友极为沉痛哀悼的感情。是高适“悲”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就广为传唱。
开篇四句,以睹物思人写起 。“开箧”见书,说明二人交情深厚。而见“书”思人,愈增哀痛,因此感情无法控制而猛烈迸发出来,不禁悲泪滂沱,湿透胸臆。既紧切题目的“哭”字,又渲染出一种极为悲哀的气氛笼罩全诗 ,确立了一个“悲”的感情基调。“夜台”即坟墓 。“子云居”指扬雄的故居。据《汉书·扬雄传》:“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扬在河、汾之间 ,汉为河东郡扬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这里一语双关 ,既点出梁九的墓地在扬雄的祖籍晋地,又暗示出亡友生前门庭萧条,生活清苦,有如扬雄。这两句不写诗人感到挚友亡殁而寂寞,生死茫茫而怅惘,却想象坟墓中亡友的“寂寞 ,”更显出感情的深婉动人。
紧接着六句,以“畴昔”二字引出对生前交游的追忆 :追忆当年,贪自然之“灵奇”,共“登临”而赋诗 ;游“南浦”而同舟,泛“西江”而玩月”(南浦、西江均在今武昌一带 );虽勤苦(“ 契阔”即勤苦)多远别,但情深而缠绵(“绸缪”即缠绵)。两联细描高度概括了他们二人相处的欢乐 ,交情的亲密,乃至生死不渝。这既是对前面“泪沾臆”的补充说明,又反衬出痛失故友的巨大悲伤。
“九原 ”(即九泉)以下四句 ,先以“即何处”领起:意思是亡友不知在何处?人间“万事”都是如此渺茫难求,只有“晋山” (指太行山)高耸入云,而梁九少府却深居于九泉!以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无常,流露出对梁九少府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人世不平的愤怨。
高适诗鉴赏(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杜甫诗鉴赏(12)
- ·杜甫诗鉴赏(13)
- ·杜甫诗鉴赏(15)
- ·杜甫诗鉴赏(16)
- ·杜甫诗鉴赏(17)
- ·贯休诗鉴赏
- ·杜甫诗鉴赏(20)
- ·杜甫诗鉴赏(3)
- ·杜甫诗鉴赏(22)
- ·杜甫诗鉴赏(23)
- ·杜甫诗鉴赏(25)
- ·杜甫诗鉴赏(26)
- ·杜甫诗鉴赏(27)
- ·杜甫诗鉴赏(28)
- ·杜甫诗鉴赏(30)
- ·杜甫诗鉴赏(31)
- ·杜甫诗鉴赏(32)
- ·杜甫诗鉴赏(33)
- ·杜甫诗鉴赏(18)
- ·杜牧诗鉴赏(2)
- ·方干诗鉴赏
- ·高适诗鉴赏(1)
- ·高适诗鉴赏(2)
- ·高适诗鉴赏(3)
- ·高适诗鉴赏(4)
-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二)
-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