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鉴赏(3)
浏览次数: 405次| 发布日期:02-22 23:19:4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3),
曲江三章章五句
杜 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莽,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
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考中进士的人 ,都聚宴于曲江亭庆贺,谓之曲江会。天宝十年(751),杜甫在京两次应试失败后,向朝廷进献《 三大礼赋》,希望能被皇上赏识,结果仅得了集贤院侍制候用的空名。次年(752),杜甫游曲江,有感仕途失意,遂有此作,以抒发自己抑郁情怀。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 。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 ”,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 ,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游子,杜甫自称。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 。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 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 ,“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 :“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 。”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 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 。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 ,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 。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杜曲,在长安城南,杜氏世居于此。南山,终南山。杜曲在终南山北麓。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 。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清人张上若评论说 :“看射猛虎,意在除奸恶,而舒积愤,又非甘作逸民者,可以观公之志矣 。”
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正如前人所评:如诗“先言鸟‘ 求曹’,以起次章‘弟侄’之伤。次言‘ 心似灰 ’,以起末章‘南山’之隐。虽分三章,气脉相属。总以九回之苦心,发清商之怨曲,意沉郁而气愤张,慷慨悲悽,直与楚《骚》为匹,非唐人所能及也 。”(《杜臆》)
奉先刘少府新
画山水障歌
杜 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
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
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
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
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
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
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
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
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
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
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
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
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
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
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
青鞋布袜从此始。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王嗣奭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 ,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 。”(《仇注杜诗》引)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 :“诗有惊人句 ,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 ,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 :“悄然坐我天姥下 ”,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 ,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 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 ;“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嗣奭评说 :“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 。”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 ,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 ,实写中有虚景 ,笔意总欲不凡。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 ,“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 。这样写 ,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 。突兀则气势壮 ,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 ”。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后出塞五首
杜 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笔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已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杜甫诗鉴赏(3)
曲江三章章五句
杜 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莽,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
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考中进士的人 ,都聚宴于曲江亭庆贺,谓之曲江会。天宝十年(751),杜甫在京两次应试失败后,向朝廷进献《 三大礼赋》,希望能被皇上赏识,结果仅得了集贤院侍制候用的空名。次年(752),杜甫游曲江,有感仕途失意,遂有此作,以抒发自己抑郁情怀。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 。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 ”,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 ,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游子,杜甫自称。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 。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 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 ,“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 :“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 。”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 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 。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 ,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 。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杜曲,在长安城南,杜氏世居于此。南山,终南山。杜曲在终南山北麓。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 。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清人张上若评论说 :“看射猛虎,意在除奸恶,而舒积愤,又非甘作逸民者,可以观公之志矣 。”
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正如前人所评:如诗“先言鸟‘ 求曹’,以起次章‘弟侄’之伤。次言‘ 心似灰 ’,以起末章‘南山’之隐。虽分三章,气脉相属。总以九回之苦心,发清商之怨曲,意沉郁而气愤张,慷慨悲悽,直与楚《骚》为匹,非唐人所能及也 。”(《杜臆》)
奉先刘少府新
画山水障歌
杜 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
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
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
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
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
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
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
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
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
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
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
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
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
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
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
青鞋布袜从此始。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王嗣奭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 ,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 。”(《仇注杜诗》引)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 :“诗有惊人句 ,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 ,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 :“悄然坐我天姥下 ”,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 ,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 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 ;“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嗣奭评说 :“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 。”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 ,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 ,实写中有虚景 ,笔意总欲不凡。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 ,“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 。这样写 ,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 。突兀则气势壮 ,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 ”。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后出塞五首
杜 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笔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已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杜甫诗鉴赏(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杜甫诗鉴赏(12)
- › 杜甫诗鉴赏(13)
- › 杜甫诗鉴赏(15)
- › 杜甫诗鉴赏(16)
- › 杜甫诗鉴赏(17)
- › 杜甫诗鉴赏(20)
- › 杜甫诗鉴赏(3)
- › 杜甫诗鉴赏(22)
- › 杜甫诗鉴赏(23)
- › 杜甫诗鉴赏(25)
- › 杜甫诗鉴赏(26)
- › 杜甫诗鉴赏(27)
- › 杜甫诗鉴赏(28)
- › 杜甫诗鉴赏(30)
- › 杜甫诗鉴赏(31)
- › 杜甫诗鉴赏(32)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杜甫诗鉴赏(12)
- ·杜甫诗鉴赏(13)
- ·杜甫诗鉴赏(15)
- ·杜甫诗鉴赏(16)
- ·杜甫诗鉴赏(17)
- ·贯休诗鉴赏
- ·杜甫诗鉴赏(20)
- ·杜甫诗鉴赏(3)
- ·杜甫诗鉴赏(22)
- ·杜甫诗鉴赏(23)
- ·杜甫诗鉴赏(25)
- ·杜甫诗鉴赏(26)
- ·杜甫诗鉴赏(27)
- ·杜甫诗鉴赏(28)
- ·杜甫诗鉴赏(30)
- ·杜甫诗鉴赏(31)
- ·杜甫诗鉴赏(32)
- ·杜甫诗鉴赏(33)
- ·杜甫诗鉴赏(18)
- ·杜牧诗鉴赏(2)
- ·方干诗鉴赏
- ·高适诗鉴赏(1)
- ·高适诗鉴赏(2)
- ·高适诗鉴赏(3)
- ·高适诗鉴赏(4)
-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二)
-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教